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如何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事业单位仅仅依靠政府已经很难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因此事业单位逐渐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理财观念的转变,不断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更好地与市场融合,不断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只有规范财政资金的供应范围,进行财政资金供应方式改革,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从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有些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管理方法过于陈旧,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这些表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就是财务管理的范围不够明确,管理的目的和手段存在偏差,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够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造成事业单位中的资金使用的浪费。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些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也非常随意,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相当混乱。例如,在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核算项目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往来帐目记录,对于货币资金等款项账目不完整,从而给财务管理工作带了相当大的困扰。有的事业单位没有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制,专款专项资金预算模糊,滥用专项资金,缺少专业的项目备查机制。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在项目资金预算以及其他的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预算编制计划和安排,但是在真正涉及到资金支出却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使得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职能。财务管理职能的弱化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不能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管控,不利于事业单位财政状况的良性运转。
(四)事业单位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有限,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财务工作从业应具有的水平。合格的财务人员要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职业素养。而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少业务处理能力,有的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在业务处理中应对能力较差。甚至有的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业务素质不能得以提高,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缺少规范性,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管理者要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不断进行理念的创新,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管理者要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确保依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办事,不能由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作为管理人员要进行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学习,把财务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建设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就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加大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和审查力度。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技能考核,监督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否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管力度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考评体系,对预算编报质量、信息资料、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考评,督促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或者利用单位外部的监管机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管,约束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因此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基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有限,进行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事业单位要定期的举办相关技能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并且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质量。
三、结论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并且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机制建设,从而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稳步前进,发挥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