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确保“十二五”商务事业开好局起好步

2010年我国商务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来自多方面的重大挑战,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搞活流通促进了消费较快增长
  深入实施并完善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营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各地商务部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促进了居民消费较快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持续旺销,餐饮收入增长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是及时调控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
  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努力为中央提供决策依据,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正确引导社会预期。通过政府储备收储和投放,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上半年,针对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及时收储中央储备猪肉16万吨,促进了生猪价格合理回升;下半年,为了遏制食品等部分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时投放10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分8批投放162万吨中央储备糖,及时进口原糖弥补国内缺口,猪肉价格上涨势头得到抑制,食糖价格明显回落。积极应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组织调运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救灾物资,避免了灾区市场大幅波动。开展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在上海等10个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农超对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流通环节少、成本低的优势对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政策实现了外需快速恢复和结构优化
  按照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出口信保覆盖率,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快速恢复。加快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取消406个税号商品出口退税,将44个税号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落实并完善进口促进政策,积极组织贸易投资促进活动,进一步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扩大进口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9万亿美元左右,增长30%以上;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发展,重点领域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四是优化环境推动了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配套政策,对于改善投资环境、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国外质疑我投资环境等情况,主动宣传我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外商关注的自主创新、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增信释疑工作。加强外资投向引导,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加大对西藏、新疆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预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 000亿美元左右,增长11%。落实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政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继续快速发展。
  
  五是多措并举加快了企业“走出去”步伐
  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际规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多个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基础设施及劳务合作协议。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大型项目明显增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明显加强。继续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带动国内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向境外转移。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专项检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及时妥善处理境外突发事件,有效保障我境外企业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和层次继续提升,预计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超过800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近40万人。
  
  六是统筹兼顾深化了国际经贸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顺利通过世贸组织对我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顺利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与美欧日的经济高层对话取得丰硕成果,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进一步加深。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四地经贸关系更加密切。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应对贸易摩擦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召开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制定了做好新形势下对外援助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商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际新变化,全面体现国内发展新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商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国内贸易方面,要着力构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1.加强流通网络建设。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力争在全国形成完整、顺畅的流通骨干网络。2.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和绿色低碳为重点,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流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流通与农业、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融合,以绿色流通引导绿色生产,开辟流通发展新空间。3.营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推进流通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设定准入门槛,加强食品、药品等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构建安全规范的市场秩序。4.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企业整合产业链,完善服务链,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集团化、连锁化、集约化经营。5.构建高效的市场调控体系。建立主要商品和重点行业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建设,增加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和水平。
  
  二是对外经贸方面,要着力构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延长贸易增值链。鼓励出口企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延伸。2.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增长、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平台,以货物贸易发展带动服务贸易,以服务贸易发展带动货物贸易提升,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促进服务外包持续发展。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贯彻落实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吸引外资由主要依靠要素成本和政策优势向主要依靠市场和软环境优势转变。更加重视“走出去”,统筹推进企业对外开展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加工制造、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使其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
  
  三是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方面,要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实现不同区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互动发展
  统筹三次产业对外开放,在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的同时,稳步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开放。在空间布局方面,1.深化沿海开放。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率先推进服务业开放和国际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聚集。2.扩大内陆开放。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开发区为平台,发挥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3.加快沿边开放。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特色外向型产业基地。在产业开放方面,1.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和产业化深加工技术,开发农业生态资源,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2.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充分借鉴制造业开放经验,科学评估开放风险,稳步推进金融、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竞争,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加民生服务业供给。
  (本刊记者摘编自商务部网站)
  
  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构成
  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包括一个总体规划、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六个部内专项规划。总体规划为《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级专项规划为《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规划》和《沿边地区开放开发规划》;部内专项规划涉及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对外经贸关系、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对外开放特殊经济区等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