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践探讨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加速回升并呈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态势,而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何适应新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经营风险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如今国内外经济已逐步回升,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宏观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上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老龄化的逼近,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缺工”问题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特别明显。
2.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抵押物少,企业资信和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很难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国际市场萎缩,市场拓展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壁垒大幅增加,国际市场拓展异常艰难。
4.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成本提升。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持续升值,特别是自2010年7月起升值加速,对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5.环保成本提升。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促使企业生产环境成本从外部化转为内部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二)企业内部面临的经营风险
1.出口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具有严重的政策依赖。过去20多年来,中小企业凭借敏锐、高效的市场运作和我国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比较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这些有利条件和政策优惠也助长了中小企业的惰性,致使他们重生产和销售、轻研发和品牌建设,长期依靠简单的加工生产和低价竞争。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和外部市场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使一批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2.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效率不高。首先,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造成了决策机制家长制、家族制、权利控制的血缘制等现象,使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缺乏精细化。其次,缺乏长效的用人机制,创新投入少。再次,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不足。首先,出口市场集中,造成企业对这些市场的高度依赖,增加了外贸经营风险。多年来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而欧美恰恰是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其次,中小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大多集中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改变产品外观和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方式。再次,OEM贴牌加工贸易是中小企业主要的生产和贸易方式。
4.缺乏外贸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对国外新老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建立客户服务档案,并进行有效的动态跟踪和信用管理。其次,外贸合同条款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部分外贸环节操作不当,外汇结算管理不健全。再次,汇率风险防范手段单一。仅通过提高价格来规避汇率风险,很少采用远期结售汇、国际理保、出口信用保险和人民币掉期等规避手段。
5.盲目多元化经营,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经营被许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风险分散的策略。一些企业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结果不仅未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寻求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削弱了在原有领域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实现转型的必然反映。由于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长期性: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资源环境标准的提高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三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币升值依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应对这些长期问题,惟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奏效。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海外市场向主要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发展转变。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从产业竞争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产业中获得相对较好的竞争位置,竞争战略的选取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企业一般性竞争战略有3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过去,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获取廉价的生产资源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但现在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已无法维持其竞争优势。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行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从总成本领先战略转为差异化战略或专一化战略,靠特色、专长和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群,重新获取竞争优势;二是从专注于生产转为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品牌运营的投入;三是从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转为通过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整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现实的做法实现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但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外向型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合理的创新形式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应以“立足现在,把握未来”的姿态来合理配置自身的创新资源,不合理的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创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外向型中小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应从以下几种途径考虑:一是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和管理流程方面的创新以及企业人才管理方面的创新。借鉴新的管理经验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二是产品、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备勇于开拓的胆魄和敢于创新的气魄和毅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在发展前期可通过适度增加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非品牌产品,做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以特色产品为自己开辟市场,占领大企业产品覆盖不到的盲点。三是营销创新。改变原来的营销策略,重新定位和细分市场。一方面应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以差异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积极尝试新的贸易方式,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拓展国内市场。长期以来,外向型中小企业专注于国外市场,忽视了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因此,外向型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坚持外贸、内贸两条腿走路,努力拓展进口和内贸业务,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三、农垦南燕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与启示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
农垦南燕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仅300万元、以外贸经营为主的中小型贸易企业。2003年~2007年5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和出口收汇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83%和25.56%,净资产回报率均在10%以上,员工收入年均增长25.51%。公司的改革发展受到省、市外贸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多年获省工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然而,由于公司多年来主营业务为自营和代理出口,且传统轻工产品代理出口约占60%,以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为主的自营出口业务仅占约30%,进口和内贸业务比重更小,不到3%,公司核心竞争力很弱。08年金融危机给公司经营造成严重打击并危及企业的生存,当年公司出现严重亏损。2009年经营规模大幅度下滑,营业收入总额同比下降35.91%,而外贸销售收入则达到44.33%的跌幅(见表1)。加之公司无任何实业资产抵押,无法向金融机构贷款,资金运转困难。公司运营陷入困境,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严峻的形势,公司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打破主营外贸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力求经营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调整贸易经营结构。从以出口经营为主改为以出口经营为基础,内外贸结合,着力扩大内贸经营规模;出口经营从以代理为主改为以代理为基础,自营与代理结合,重点拓展自营出口。二是调整经营产品结构。出口产品方面,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向科技含量较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转变;通过进口非洲优质剑麻纤维,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的档次;在稳定餐厨用具、家居用品等传统轻工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拓展PVC广告膜和节庆装饰网纱布等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内贸产品方面,从单一经营农垦特色天然橡胶向以天然橡胶为基础,国产合成橡胶、橡胶助剂以及进口复合胶为辅转变。三是调整市场结构。加大走出去拓展市场的力度,出口市场从以欧美市场为主转为稳定欧美市场,重点拓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东盟、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内贸方面,逐步理顺产品购进渠道,从原有的民营小厂进货为主向海胶集团、中石化等大企业进货转变,确保产品质量;销售市场则以原有的广州周边市场为基础,逐步拓展珠三角地区市场。四是创新内部管理。主要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控制防范机制。重点加强资金运营管理,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信用管理,切实维护公司对外信誉,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困境中做到不裁员、不减薪,增强员工共渡难关的信心,提升凝聚力;适时引进内贸经营人才,充实经营团队;完善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开拓经营的积极性,确保公司效益和员工收入的稳定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贸易经营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公司经营逐步好转,效果明显。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3.11%和341.52%,企业已从生存困境中摆脱出来,并朝着良性运转的轨道发展。外贸出口规模逐步回升,自营出口占比以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占比均逐渐加大;内贸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倍多。实现了外贸、内贸同步发展、两条腿走路的目标。经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运营资金重新迈入良性运转,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农垦南燕公司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营思路,使企业摆脱困境,迈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轨道。从该企业的成功实践中可以得到启示: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秉承企业的核心理念。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及发展潜力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农垦南燕公司作为一个贸易型企业,始终坚持“立足农垦,面向社会,为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优质服务,诚信合作,实现共赢”的经营理念,重视企业信用的培植,得到广大贸易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在公司陷入生存困境时能够得到贸易伙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无论企业大小,都要抓实主营业务,向主营业务要效益,企业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南燕公司始终把贸易经营作为企业主营业务,即使在陷入生存危机时仍然没有考虑多元化或跨行业经营。三是要做好创新准备。只有做好创新的准备,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中发展。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全面创新,是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出现生存危机及发展变革时,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经营骨干跳槽、团队难于协调等现象,此时要求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科学研判市场,实行民主决策;重树信心,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企业,保持经营团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