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币值稳定假设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协调性研究

一、币值稳定假设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概述
  (一)币值稳定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币值稳定假设是会计核算做出的一种理想假设,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与其他计量尺度不同,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它具体表现为货币的购买力经常波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下降;而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上升。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的认为币值稳定假设是成立的。因为币值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至于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造成大的影响。然而,当货币的购买力发生大幅度的变动时,例如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连续3年的通货膨胀率累计达到100%)时,币值稳定假设将不再成立,因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所记录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不能够反映企业实际的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只有当币值连续3年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不超过30%时,我们才可以认为其是稳定的。
  但是币值实际上不是稳定不变的,当变动比较小的时候,通常不予考虑其对会计记录产生的影响。但是当币值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它对会计记录产生的影响必须考虑,由于币值的变动,它对会计记录的准确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会计记录不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会计发展历程中,历史成本计价是会计计价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成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性质。历史成本在会计历史上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主要源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以下特征:
   1.历史成本的计量是根据实际的交易而不是估计的交易所判定,所发生的交易额是以双方承认为前提,其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容易取得实际支出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特点,能够清晰地反应一项资产的实际支出。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作为传统的会计计价方法,是最重要而且使用最广泛的计量属性,一直沿用至今。
   (三)币值稳定假设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关系
   币值稳定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的前提。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或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环境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发生,货币购买力产生剧烈的变动,使得按名义货币反映的各个时期的金额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以致币值稳定的基本假设已经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这样,继续以名义货币为尺度来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将不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由此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币值不稳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率的变动,然而汇率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币值稳定假设因此成为泡影。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将会造成所记录的数据失去准确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币值稳定假设和历史成本计量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币值稳定假设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会受到物价变动等的冲击。以币值稳定假设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论是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还是对收入和费用进行计量,在会计实务操作中都存在相应的不足和缺陷。
   (一)币值不稳定对资产的不良影响
   币值变动对资产的影响,可以分为对货币性资产的影响和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影响。货币性资产是指在币值变动情况下,其金额是固定不变的,或是以货币直接反映的资产。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按固定金额收回的应收款项、按面值和固定利率到期收回本息的应收票据、收取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投资等项目。货币性项目是以固定的货币金额来确定的,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上货币项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就是现行价值。但是,在通货膨胀下,用不变的货币量去购买价格已上涨的商品,本身就说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持有货币性资产越多,币值损失越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在币值不稳定情况下,其金额或价格随物价增减变化而变动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取商品或劳务的债权等项目。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非货币性项目不会发生购买损益。但由于物价水平变动,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有关资产账面价值与变化了的价格水平二者的差异,称为持有损益,而这种持有损益不会增强或削弱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因而不是真正的损益。持有损益一般可以作为资本项目的调整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也可以作为反映在当期损益表中。同时,由于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形态各异,特定项目的价格波动水平不一,这就使得对按历史成本确认的账面价值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企业资产当期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据此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持有货币性资产会蒙受损失;而持有非货币性资产,会取得价值升值利益。相反,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持有货币性资产,会获得价值升值利益;而持有非货币性资产会蒙受损失。
   (二)币值不稳定对负债的不良影响
   币值变动对负债的影响,可以分为对货币性负债的影响和对非货币性负债的影响。货币性负债是指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其金额是固定不变的,或是以货币直接反映的负债。货币性负债主要包括固定金额支付的应付款项、按面值和固定利率到期支付本金和定期支付利息的各种长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等项目。非货币性负债是指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其金额随物价变化而变动的负债。非货币性负债主要包括预收收入、以商品或劳务形式表示的负债等项目。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持有货币性负债,则意味着企业承担了在今后时期支付一定量货币的义务,因而,在发生通货膨胀以后,就可以用购买力降低的货币去偿付债务,从而使企业获得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带来的实际利益。持有货币性负债越多,币值利得越大。用贬值了的货币去偿债,可以产生利益;而持有非货币性负债,则不但不能获得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用已经升值了的商品和劳务去偿还债务,因此会蒙受损失。相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持有货币性负债会蒙受损失,而持有非货币性负债则会获得利益。
   (三)币值不稳定对所有者权益的不良影响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产,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净资产,反映的是企业资产在偿付债权人权益之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因此,币值不稳定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所有者权益。
  
   三、如何降低币值不稳定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良影响
   (一)消除币值不稳定对资产不良影响的对策
   一是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以保证所耗资产的价值及早得到补偿,加速回收资本,以及减少币值下降造成的影响;二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历史成本已经被改变,那就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改变其计量属性,改变计量属性、调减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年损益,符合稳健性原则。固定资产是企业最典型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受比值稳定假设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将以固定资产为例进行论证。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减值损失的确定,以及后续支出的计量。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企业选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在币值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方法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固定资产在估计耐用的年限内通过收入加快得到补偿。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从稳健性角度来看,前期多计提折旧而随后递减的方法是可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直线法,使用年限是按照物理性能决定的可使用年限计算。在物价上涨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会造成成本补偿不足。
   例1:甲公司2005年购买200台电脑设备,原价为12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
   方案1: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年折旧率=(120-120×4%)÷5=23.04(万元)
   方案2: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年折旧率=2/5×100%=40%
   第1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20×40%=48(万元)
   第2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20-48)×40%=28.8(万元)
   第3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20-48-28.8)×40%=17.28(万元)
   按照规定从第4年起改按平均年限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4、第5年应提的折旧额=
  (120-48-28.8-17.28-120×4%)/2=10.56(万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甲公司到2008年底,该笔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下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方案1的累计折旧为92.16万元,方案2的累计折旧为104.64万元。然而实际上,随着物价的变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008年底,甲公司的该笔固定资产的价值已然下降。由方案1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更加接近于真实的折旧。
   通过这样加速计提折旧的方法,使得固定资产在估计耐用时间内加速得到补偿。这样就更加真实地记录了企业资产的价值,使得会计要素能够准确的计量。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消除币值不稳定对负债不良影响的对策
   除金融负债以外,大部分负债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法。负债的期限越长,受币值不稳定的长期影响越大,因为除非有极特殊的经济形式出现,币值一般不会在很短的期限内出现较大的波动(汇率的变动除外,汇率的变动本身就是币值不稳定的表现)。例如,5年前借入的长期借款30万元,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绝对不止30万元。然而,如果是1个月前借入的短期借款30万元,在1个月以后的今天,它的价值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可以忽略。
   当发生通货紧缩时,企业持有的非流动性负债会产生持有收益。因为通货紧缩时,银行利率会降低,而非流动负债在进行利息调整的时候是按照非流动性负债发生时的利率进行计算,在利率降低的时候,再按照以前的利率支付利息就会产生一定的损失。在这个时候,企业就可以考虑在非流动性负债发生时,约定按照浮动利率支付利息。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不会多支付利息调整金额而带来损失。
   例2:某企业在2007年12月31日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10 000 000元,债券利息在每年的12月31日支付。票面利率为6%,市场利率为5%。假设在2008年12月31日时,由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市场利率降为3%。如果企业再按照6%支付利息,企业将会产生损失。这时候就可以按照3%的市场利率支付利息,避免损失出现。同时,缩短利息支付期限。将付息期由1年改为1个季度(最短),1个季度按照一定的利率支付。在1个季度的期限以内,利率并不至于发生特别大的变化。
   另外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多借入流动性负债,而少借入非流动性负债。由于流动性负债的期限较短,经济形势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当然,也不排除非常恶劣的经济形势的出现,但是可能性很小)。
   消除币值不稳定对负债不良影响的对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企业加强经济形势的预测。当企业决定举债时,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全面的预测和分析,并得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然后在举债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预测正确,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可以持有货币性负债,这样不但避免了损失,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持有收益;相反,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可以持有非货币性负债,也在避免损失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收益。当然,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