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权益现金流法对银行进行价值评估的应用分析
的金融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资产评估学中的企业价值评估及其方法主要是针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的,非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与融资决策是分开的,因此在评估非金融企业的企业价值时主要应用折现现金流估值法。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由于利息收入和费用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撇开利息收入和费用来进行价值评估,而且融资决策是银行等金融企业获取回报的关键,因此,应该考虑使用权益现金流法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1 评估银行价值的权益现金流法分析
在计算权益现金流时,一种方法是对所有支付给股东或自股东处收到的现金进行加总,包括股息、股票回购和新股发行。另一种方法是由净回报减去银行留存回报的结果决定权益现金流,即:
权益现金流=净回报-权益增加额+其他综合回报。
其中净回报是由银行的收入减去支出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讲,净回报代表了银行在支付了所有费用(包括向债权人进行支付)后股东所能获得的回报,但是净回报本身并不是现金流。由于银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贷款活动和收费服务,因此银行最重要的回报类型是净利息回报和收费回报。净利息回报是银行贷款的利息回报与银行借入资金所付利息费用的差额。银行的这部分盈利回报包含两个单独的部分:一个是真正的客户利差,即银行贷出资金的利率高于借入资金的利率部分,它能够创造价值;另一个是期限错配收入,它是在银行的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不同的时候产生的,此时银行因位于回报曲线的不同部分而挣得利差。错配利润难以持久,而且如果考虑到在回报曲线上建立头寸的风险,错配通常是不创造价值的。净利息回报的计算主要采用回报模型或利差模型,这两种模型方法实际上是等同的。回报模型法是先用利息回报减去利息费用,然后再减去其他费用和税款,得出净回报。利差模型法与回报模型法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利差模型法能显示出银行利润的来源,即存贷款利差,并且有助于判断银行不同部门实际的价值创造情况。收费回报是通过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银行还可以通过其他金融活动取得收入,如通过自营交易或通过证券投资组合获得资本回报,但这些回报来源通常具有较大波动性。在银行的成本当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一种重要的成本,对于任何银行而言,一个重要的价值动因是多少贷款按时得到清偿,但是一个局外人是很难真正了解银行的贷款组合的质量的,最多只能对银行的未来贷款损失做些预测。另一种重要的成本是非利息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的主要资产一般是贷款组合和证券与现金组合。通常,固定资产和经营资本只是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小部分,主要的负债通常是存款、债务和权益。
另外,随着银行的发展壮大,它需要增加权益,否则负债对权益的比率就会上升,有可能使得监管机构和客户担心其偿付能力。权益的增加减少了权益现金流,因为它意味着银行将本可以分给股东的回报留存。最后,再加入其他综合回报。
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所有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计算权益现金流,比如待估银行的权益现金流等于净回报加上存款与准备金的增加值,再减去贷款和投资的增加值等。这种方法凸显了银行资产或负债构成的变化。以上这3种计算权益现金流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对于同一待估银行,它们所计算出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对于待估银行的未来权益现金流应如何预测呢?在简化的情况下,可以把权益现金流等同于折现股息。然而在现实中,银行的情况通常更为复杂,股息是现金流的最大组成部分,但是股票回购和发行等其他项目也有重要的影响。
2 未来权益现金流的预测分析
对银行而言,价值的关键动因是增长率和权益回报,那么在总体水平上,可以说增长率和权益回报决定了权益现金流。因此预测权益现金流是从预测银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开始,可以直接估算作为预测结果一部分的股息,也可以只预测总权益现金流。利用来自财务报表的权益现金流能够明确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和权益回报如何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了银行价值。如果直接预测股息,然后求解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这样做很可能改变了银行的资本结构,导致资本过剩或者杠杆比率过高。当预测完权益现金流之后,还可以从纯会计的角度通过考查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变化来计算出权益的变化,进而对所预测的权益现金流进行验证。因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增加或减少资产与负债,比如银行的贷款、有价证券资产、存款与债务在一年中都将发生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必须实现平衡,这样就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的变化推断权益的变化。
银行从存款人或投保人处吸收资金,然后将资金贷出或用于投资的经营性质决定了银行的高度杠杆性。从根本上来讲,银行的许多业务是在拿他人的资金冒险。监管者或谨慎的管理者会希望银行也把其所有的部分资金拿去冒险,这就需要银行利用权益为部分业务融资,而不仅仅是以无法持久的高杠杆比率经营来获取高额回报。随着银行本身的成长和净回报的增加,银行需要扩大权益,对于银行所需要增加的权益数额,评估预测时要区分是从银行内部还是银行外部来进行价值估测。
从监管机构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银行所拥有的权益数量取决于其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1988年的《巴塞尔协定》确定了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加权资产①而必须拥有的资本额度,还规定了银行资本应当包括的股东权益数量,以及可以包括的其他形式融资②的数量。2004年实施的新“巴塞尔协定”为银行使用内部风险模型评估其资本需求赋予了更大的灵活性。不过,新“巴塞尔协定”依然维持了资本应与风险挂钩的一般原则,这可能导致对每种产品类型的资本要求的重大调整。当从内部对整个银行进行价值评估时,由于银行自身认为所需的风险资本可能少于监管机构要求的金额,而且实际上也少于银行的账面权益总额,因此在银行内部对维持审慎经营所需的风险资本进行计算时,会经常用到回报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资本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用于多数现代绩效管理系统中,以评估银行内业务单元经济绩效的比率指标。而在由外而内对整个银行进行价值评估时,由于评估主体不大可能知道待估银行内每个业务单元的风险资本,而且也可能并不知道该银行拥有的风险资本在总体上是过剩还是不足,因此只能假设银行运用的风险资本实际上与银行权益的账面价值相等。
如果是从外部来对待估银行进行价值评估,由于不可能真正了解错配利润对总的净利息回报、贷款组合的质量的贡献,以及银行是否有过剩权益,因此在建立该银行的现金流模型时,必须做一些简化,这并不影响对于企业经济状况和前景的了解。然后对利润表项目,通过预测未来存贷款金额和利润来估算利息回报和利息费用,同时预测未来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非利息费用以及分别以贷款、收入和税前回报百分比计算的所得税。由于与银行小额证券交易相关的资本回报无关紧要,所以预期为零。若银行很大一部分回报是依靠证券交易取得的,那就必须估计交易活动的回报率。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对存款增长的预测作为一个动因,然后在历史绩效基础上预测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最后将资产负债表资产一方的其他项目与存贷款联系起来。由于银行一般资本结构比较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粗略估计风险加权资产对一类资本的比率来估计和预测每年所需的权益水平。对于风险加权资产的预测可以用风险加权资产对总贷款的历史比率来进行。然后将商誉加入所需的一类资本得到所需的股东总权益。通过调整支付给股东或来自股东的现金,即以股息、股票回购或者发行的形式来平衡各年的权益变化。考虑到每年的权益和资产水平,可以通过加入债务或加入富余现金来平衡资产负债表。对于预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计算回报与净回报的增长率,资产负债表上不同项目之间的比率以及资产和权益回报率这些比率指标来检验。
如果是从内部对银行进行价值评估,由于有内部信息作为评估依据,可以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真正的价值创造情况以及银行每项业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银行,这样可以使价值评估更加详尽。总之,从银行内部视角有助于了解创造价值的具体业务单元以及破坏价值的具体业务单元。因为很少有银行会公开每项业务的风险资本配置信息,所以由内部进行银行价值评估时,能够易于获得这些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够了解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者任何业务单元的净利润与经济资本的比率,这些比率指标也是很多银行用来评估绩效的重要指标。此外,风险资本信息还有助于对整个银行是否有富余资本进行判断。
在银行价值评估中,还有两个重要的会计问题。一个是股票期权,它可能既影响银行的利润率,又影响其总价值。因此应该对公司的费用进行调整,以反映发放员工股票期权的成本,此外还应该把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股票期权的价值加到银行的总权益价值中。在银行价值评估中的另一个重要会计问题是商誉,因为商誉对权益回报率的影响巨大,为了了解银行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绩效,应该计算扣除商誉前和扣除商誉后的权益回报率。在估算不考虑商誉的权益回报率时,要把商誉摊销到用做分子的净回报中,而从用做分母的权益中减去商誉。这是由于不考虑商誉的权益回报率可以更好地显示可能的新增权益回报,而新增权益回报是银行权益现金流和价值的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