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研究
1 引 言
辽宁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也是耗竭性资源开采地区的集中省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区资源优势对经济的作用明显降低,甚至造成了地区资源的枯竭。经过较长时间的资源开采及城市发展,目前,辽宁省多数资源型城市已步入发展阶段的中年时期,部分城市资源已呈现衰退或枯竭而进入老年阶段:抚顺、阜新、朝阳处于老年阶段;本溪、盘锦、葫芦岛处于中年阶段。资源枯竭严重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资源接续问题,减轻资源型城市沉重的经济负担,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和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经济转型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经济的发展与演变离不开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要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也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经济、社会和资源共同发展的大系统,这5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辽宁省进入中老年时期的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考虑降低城市间规模差异对整体能力的影响,本文多采用二次指标,同时根据枯竭型资源城市的经济特点,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5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来构建辽宁省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
3 利用SPSS多元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消除由观测量纲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所选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计算。计算出公因子的特征值根、方差贡献率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公共因子相对越重要,或者说方差越大表明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贡献越大。计算得出,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021%,这表明前4个公因子反映了原来14个指标的94.021%的信息量。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公因子1、公因子2、公因子3、公因子4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是31.683%、27.872%、18.564%、15.903% 。由此可见,第一因子是反映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最主要因子,其余3个因子的评价能力逐渐减弱。
进行因子旋转是为了更好地对所选取的公共因子赋予合理的经济解释。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公因子1在X1、X2、X4、X5上有相对较大的载荷,反映城市基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公因子2在X6、X7、X8上有相对较大的载荷,反映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保障;公因子3在X11、X12上有相对较大的载荷,反映城市的资源环境;公因子4在X13、X14上有相对较大的载荷,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
基于上面的计算,得出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力得分及排序,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盘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辽宁省这几个资源型城市中是最好的,本溪的社会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和资源环境都要高于其他几个城市,而居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则是抚顺。但是由于第一因子是反映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最主要因子,所以根据第一因子得分,再综合其他3个因子的得分,将得分按>0.5,-0.5~0.5,<-0.5分为3个区间,得出经济转型能力等级:经济转型能力比较强的是盘锦;经济转型能力一般的是抚顺、葫芦岛和本溪;经济转型能力较弱的城市是阜新和朝阳。
4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以辽宁省进入中老年时期的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这5方面选取14个指标来构建辽宁省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子是反映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最主要因子,其方差贡献率是31.683% 。根据第一因子的得分,再综合其他3个因子的得分,将得分按>0.5,-0.5~0.5,<-0.5分为3个区间,初步界定出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等级:经济转型能力比较强的是盘锦;经济转型能力一般的是抚顺、葫芦岛和本溪;经济转型能力较弱的城市是阜新和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