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中国科协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1 前 言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它凝聚着长远的发展目标、正确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崇高使命。
  国家学科建设是指国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国家整体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国家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学科建设体现了在国家层面上某一学科的整体建设情况。它涵盖了参与这一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所有机构,反映了我国关于这一学科所有建设主体的建设活动,代表了全国关于这一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也寄托了国家对这一学科发展的诉求和期望。
  于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协,是继工会、共青团、妇联之后,又一个全国性的“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2]50多年来,中国科协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近200个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1 250万名学会会员,荟集了各学科众多专家学者,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和国家级科技思想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协注重利用自身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努力发挥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国科协具有特殊的优势,因而在国家学科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组织者
  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其中,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构成。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以学科凝聚专家,按学科组建学会。很显然,科协下属的每一个学会实际上已成为该学科的大本营和总人才库。学会中的科技人员均来自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的第一线,来自产、学、研的各个方面,来自军、地、民等各条战线。在学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打破原来的教育、科研、部队、企业等行业的界限,大家都来自共同的学科,拥有共同的学术语言,讨论共同的学术问题,共同关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按学科组建的学会,冲破了行业、单位的局限,最集中地反映了本学科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意见,往往最能掌控学科的话语权,把握学科研究的动态,反映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决策学科发展的方向,规划学科的未来。因此,科协和学会的这种组织优势,决定了推动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应是中国科协责无旁贷的职责,而这一职责是其他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已经成为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如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现共有单位会员200多个,其中大专院校45个,科研院所近60个,厂矿企业100多个,军事部门20多个,几乎囊括了全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的科技人员和相关单位,已成为我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
  3 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各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经常组织各学会会员围绕本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举办小型高端前沿专题论坛,深入研讨交流,提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难点问题,对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潜在突破口作出判断,提出建议,有力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会还“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经费规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等重大政策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学科调整、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3]在实践中,中国科协积极利用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的信息优势,认真地履行着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者的职责。
  4 具有整体的综合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权威指导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协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从2001年起已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至今最早、最权威的有关学科发展的专业报告。在此基础上,自2006年进一步启动了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开始《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的编撰工作。2006年,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承担了相应30个一级学科发展研究任务,并编辑出版了30本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7年,中国科协又组织了22个全国学会分别对物理学、天文学等20个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编写了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科协再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28个全国学会分别对机械工程、环境科学技术等相应的28个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编辑出版了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科协组织27个全国学会分别对大气科学、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等27个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还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全面反映以上系列学科的各个总体报告。
  中国科协开展的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发展报告发布活动,从国家层面充分展示了每一学科发展的整体风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跟踪、了解、把握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深入开展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科协切实履行国家学科建设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出版的几十部《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对各学科近几年来“国内外科学前沿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回顾总结,并科学评价了近年来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报告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要,展望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本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瞻性;报告由本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集中了本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突出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学术性。”[4]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权威性,增强了其在推动学科发展中指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