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质量管理刍议
1 衡量文献分类质量的标准
文献分类质量标准是文献分类质量管理的依据,其质量标准可概括为:准确、一致、实用、兼容。
1.1 准确
① 指文献主题分析要准确。要准确、全面、充分地分析出文献研究的对象及其学科专业属性,准确地判断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隐含内容和有检索意义的外表特征;② 指归类要准确。要根据文献主题分析的结果,将其归入分类法恰切的类目,这要求分类人员能准确地把握类目体系及各个类目的内涵和外延;③ 指组号要正确。当某种主题归入某一类目后,往往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仿分、复分、组配等细分,应保证最后获得的分类标识的准确性,否则将前功尽弃。
1.2 一致
一致是指不同的分类人员或同一分类人员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主题文献归类的一致性,包括主题分析的一致、标引深度和标引专指度的一致、同一类型文献分类方法的一致等。
1.3 实用
实用是指文献分类要有针对性,也就是将文献归入对完成本馆工作最有利的一类。为此,要考虑所在图书馆的性质、服务范围、学科与专业特点、读者群的层次与需求特点等,结合文献写作的目的、宗旨,运用多种手段充分揭示文献中符合本馆读者需求的情报内容,使文献发挥其最大作用。例如,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为保证专业英语文献的集中,规定用“冒号组配法”类分此类文献,经贸英语入F:H31,“计算机英语”则入TP3:H31。
1.4 兼容
兼容是指在强调准确、一致、实用归类的同时,还要把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兼顾起来,把检索需要和藏书组织需要兼顾起来,把本馆需要和文献资源共享兼顾起来。
2 制定文献分类部门的规章制度,健全文献分类规范文档
要保证文献分类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必须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进行科学管理。除制定文献分类细则、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质量标准外,还要对分类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制定合理的数量管理目标,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标引人员担任分类标引结果审校工作。
建立文献分类规范文档,是从规范化、制度化方面保证文献分类质量的重要措施。规范文档记录本馆分类法不同版次的类目启用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本馆对某些类目修订的情况,丛书、多卷书分类的沿革,疑难主题的归属等,是分类查重,保证文献分类连续性、一致性的可靠依据。规范文档应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维护管理,并及时归纳、修改、补充。
3 对分类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文献分类人员素质是决定文献分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单位、不同的分类工作流程,对分类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有所不同,按文献学科门类划分工作流程的图书馆与采用“一条龙”工作流程的图书馆亦有不同。但文献分类工作对分类人员有相同的要求。
(1) 文献分类人员要具有较全面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献分类在图书馆各个环节中的作用,从而做好文献分类工作。
(2) 要掌握文献分类、编目、检索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文献分类的规则、技术方法,有较高的文献检索技能和利用工具书的技能;要熟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体系结构、编制原则、类目含义及使用规则。
(3) 熟悉所在图书馆的目录体系、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熟悉所在馆的藏书重点和特点,熟悉本馆读者的需求特点和检索特点。专业图书馆的分类人员还要了解不同时期本单位的科研动向和需求。
(4)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广博的学科知识面,专业图书馆的分类人员还要精通一门专业知识。这是分类人员在主题分析过程中阅读文献、驾驭材料、把握重点、正确归类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5) 分类人员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外语、古汉语、计算机技术,也是分类人员所必须掌握的。类分外文文献的分类人员,至少要精通一门外语;类分古籍文献的分类人员,要精通古汉语并具有广博的中国历史知识。
(7) 分类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对于一个图书馆的编目部门而言,工作人员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要合理,大型图书馆应尽量多配备具有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从事文献分类工作。
4 结 语
文献分类人员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文献分类工作的需要。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则要加强图书情报学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所有文献分类人员都面临一个知识更新和扩大知识面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和自学来解决。分类工作本身也需要分类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