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业活动作为两者的结合的集中体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2009年10月,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资本的进一步结合,对高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与自主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创业板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不同,创业板公司投资选择具有特殊性。本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进行观察后发现,创业板公司上市前普遍存在托宾Q<1的现象。本文以此为基点,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创业型企业的界定
Miiller(1983)首先提出创业精神的概念,认为创业精神不仅是创业者个人的精神特征而且是企业的行为特征;创业企业具有创新性、风险承担意愿与行动领先的特点[1]。Zahra与Neubaum(2002)认为,企业创业精神体现在公司的整体创新与风险创业上[2]。为了计量创业精神,Zahra,Hayton与Salvato(2004)开发了创业精神量表[3]。在此基础上,丁岳枫(2006)认为,创业精神是划分创业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标准[4]。可以认为创业型企业是具备创业精神并正在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
1.2 创业型企业投资的外部影响因素
学者普遍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承认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收益选择性与风险规避性。Ueda 与 Hirukawa(2003)认为,风险投资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融资形式[5]。王一萱(2010)研究我国风险投资状况后,认为,创投和私募等机构重点投资软件与服务、医疗保健和工业等三大行业,平均投资时间均较短,仅为2年零3个月;投资的市盈率平均为11.35倍,投资回报率超高[6]。崔毅,何国杰等(2010)研究广东省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行为后,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同样具有规避风险的特性,具有投资成长期与成熟期创业企业的偏好[7]。风险投资的“右手大拇指收益定律”较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该定律以大拇指表示创业成功,小拇指表示创业的早期投资,其余手指分别表示创业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创业技术越接近成功,风险程度就越低,获得的收益就越容易,获得收益的周期就越短。
由此可见,创业板公司自身的投资行为是研究的空白点。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高技术企业投资行为的特点,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2 创业板公司投资行为的特点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69)提出了Q比率理论,认为在资本是完全耐用的条件(资本折旧率为零)下,企业的投资水平由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市场比率决定[8]。郎(Lang)、斯塔尔茨(Stulz)与沃克林(Walking)(1991)将托宾Q的标准定义做了变通;他们将公司价值看作公司现有资产的价值加上增长机会的价值,公司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NPV>0的项目),意味着公司没有增长的机会,也就是公司现有资产的价值要低于其重置成本,此时,公司的Q<1[9]。郎(Lang)和李曾伯格(Litzenberger)(1989)对托宾Q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两个定理,郎和李曾伯格定理1认为,平均Q>1是公司处于价值最大化的投资水平上的必要条件;郎和李曾伯格定理2认为平均Q<1是公司处于过度投资水平上的充分条件[10]。郎和李曾伯格定理2被广泛作为判断公司过度投资的标准。
本文以公布2006-2010年财务报表的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托宾Q值进行考察。样本的财务数据均来自锐思数据库(http://www.resset.cn/cn/)。样本的选取过程如下:①从数据库中选取主创标示为创业板的企业,②剔除截止2010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不全的企业,③剔除非正常交易的ST、PT公司,④剔除主营业务成长率超过10%的异常公司;⑤剔除资不抵债的非正常公司,也就是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
为了更好地观察上市前后Q值的变化情况,根据创业板公司 2009年上市,2010年上市与2010年12月31日前已公布财务信息但尚未上市三类情况,按首次公布财务报表的年份与上市年份,将企业分为2组。第一组为从2006年起公布财务数据,2009年上市的公司;第二组为从2007年起公布财务数据,2010年上市的公司。上为保证观察的正确性,各组均无重复样本。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第一组的时间跨度为5年,第二组时间跨度为4年。
我们运用SPSS13.0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如下:
(1)2006-2010年组描述性分析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①除2007-2010年组某公司2007年Q值大于1外,在上市前3年的时间段内,创业板公司托宾Q值均小于1;②创业板公司上市后,托宾Q值均大于1。
观察表3、4可以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Q值具有“前三后一的特点”,即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Q值具有在上市前3年均小于1,企业呈现过度投资状态,而在上市的当年迅速转化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投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