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油田产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调查及认识
作为油田产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应认识到开展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认清企业内外变化形势,加快改革创新,为油田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油田产业经营管理现状
1.整体规划
油田产业的经营管理规划,主要针对责任主体,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在经营管理整体方案基础上,从投资预算、成本控制、优化方案、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加强管理。通过参考油田开发单元的管理方案、项目方案等,结合具体的生产指标、管理指标、工作量,制定总体管理目标,从投资、生产到开发,实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2.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根据油田生产的整体方案而进行,对各个经营单元实行全过程管理,其中包括监控、管理、维护以及监督钻井、施工质量等内容。
3.人力资源管理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结合油田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形成内部组织结构,加强具体的岗位设计与职务管理,制定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标准,包括具体的绩效评价办法与考核办法、人员任用办法等。有关绩效考核内容,应从主体把握,实现分配机制和效益相挂钩,促进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认识到考核的重要性,加大奖惩力度。所谓考核指标,主要分为激励指标、限制指标、核心指标、否决指标等四大类,将每一个类别细致划分成主要考核指标与次要考核指标两大内容。例如,核心指标的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模拟利润指标等;次要考核指标则为成本、产量、生产管理水平、开发水平等。通过采取承包期和任职期相一致的方式,在进入下一个承包期之前,应兑现经营管理的奖惩政策,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4.财务管理
油田产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内容,应贯穿于整个油田生产经营过程中。首先,有关预算管理内容,强调投资预算、财务预算及经营预算为一体。结合“零基预算”及“成本动机”理论等,实现量价分离,规范成本项目。其次,建立健全油田生产定额成本管理,作为编制预算的主要依据。在油田产业制定生产开发技术方案时,以方案开发、生产等工作量为主,确保在不同产量结构下,实行不同的因素测算。通过反复优化、权衡方案,制定完善的投资预算、财务预算及经营预算;再次,有关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问题,可将油田产业的各个经营单元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分别核算其完全成本、投资成本及模拟利润等。遵循“责任与职能相匹配”原则,增强成本的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实现责任主体细化。只有这样,成本目标才能如实反映责任主体的努力程度。另外,加强油田产业内部控制力度,注重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油田产业经营管理效率。
5.投资管理
有关投资管理问题,有些油田产业仍停留在简单的再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油田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进行资金筹集,并自主组织与实施,实现成本投资与成本控制一体化。在保障成本总量控制及投资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投入产出比、最终效益等,由经营主体对原有油田经营实行投资,并平衡使用维修费。但是这一系列管理手段,需优化调整投资规模与成本指标。有关会计核算方面,应明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确保回收效率。
��二、油田产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策略
1.进一步扩大市场
对于油田产业来说,大部分主业单位没有将物业的服务项目委托到矿区,甚至缺乏后勤服务站、保安队、绿化队等机构。对于油田产业来说,主要在于落实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项目,鼓励、引导主业单位将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发放到矿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减少主业单位的负担,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在矿区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扩大物业管理的服务基地,既要涉及到环保、绿化、吃住等服务内容,还要扩展到矿区的工作、办公、生产等内容,在矿、厂、站、区、队等单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质与量的双向突破,发挥规模效益作用。
2.注重经济效益
油田产业的矿区职能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工作,逐步延伸管理职能,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②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遵循“服务与管理并存”原则,以油田产业整体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具体的任务目标,同时制定相关奖惩政策,激发生产经营积极性;③油田产业的物业管理及主业服务等归属于经营类业务,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强调经济效益。在油田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意识,既要确保经费充足,支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到开源节流,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实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油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
在油田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探索一条与其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之路。包括管理体制、政策制度、运行机制等,针对油田产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注重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加快创新与改革步伐,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敢于发展新项目,促进油田产业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