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趋势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分化严重等问题愈演愈烈,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重视。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2002-2006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估计大约在40%左右,而且仍在继续下滑中。这一数据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收入份额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1952年,美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只有61%,1970年代末上升到了68%,之后虽有所下降,但一直都维持在65%左右。1955年日本的劳动收入份额只有40%,此后不断上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一直维持在55%。
  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国民收入中归属劳动者收入的比例,它反映了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要素在最终分配时所占比例的大小。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统计时通常在宏观意义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对应的初次分配收入分别称为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因而如果劳动收入份额较低,则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大部分收入都归入了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长期以往,必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下降,这对维持社会稳定、、有效扩大内需和保证长期经济增长都将带来巨大挑战。因而,准确测算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判明未来收入变动趋势对于制定相应的收入政策、税率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测算,试图为测度劳动报酬比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国民核算资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框架
  生产函数是一种用数学函数关系描述生产成果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关系的经济模型。一般说, 决定产出量的主要投入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与劳动力、资本有关的技术进步。这些要素的组合与产出可达到的最高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美国著名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研究了产出与投入的关系, 并用函数描述了这种关系, 即为C- D 型生产函数。之后,由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良好的性能,在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也选择该函数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测算。其形式如下:
   (1)
  式中,Y为经济产出,L为劳动,K为资本,t为时间,A为规模因子,g为技术进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分别为劳动、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根据函数齐次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特性,,且,。
   (2)
  
   三、数据选取和模型估计
  (一)数据选取
  1、经济产出: Y
  以1990 年的不变价格表示。使用的折扣系数是根据样本数据提供的以1990 年不变价格及现价计算的总产值计算得出的隐含的折扣系数。一般而言, 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增长率的指标应该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看是否计算国外资本和劳务)。这两项指标都可以直接从有关统计资料中获得。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
  2、资本存量: K
  资本存量的计算是采用前一年的资本净值减去本年折旧,再加上经过投资价格指数折扣以后的本年新增资本存量。本文采用Jefferson 等(1996) 估算的1990 ―1992 年的投资价格指数。1993 年到1994 年的投资价格指数使用《中国统计年鉴(1997) 》提供的资本品的价格指数。在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时, 资本投入量应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或简称资本存量) , 它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活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 如住房等。由于资本的相加只能用价值量进行, 因而这些数量指数也只能用价值量单位表示, 如经常被换算为可比价格。估算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所谓的“永续盘存法”。
  3、劳动: L
  两个潜在的变量可以作为劳动力投入的度量。一个是全职职工的人数,另一个是年度实际工作小时。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 如果严格按照理论的要求, 应当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提供的“服务流量”, 它不仅仅取决于要素投入量, 而且还与要素的利用效率、要素的质量等因素有关。就劳动投入指标而言, 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 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市场经济国家, 劳动的质量、时间、强度一般是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 劳动报酬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在中国, 由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 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 而且我国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因此, 本文采用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作为历年劳动投入量指标。
  样本选取区间为1991-2010年,共20组数据,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和IMF数据库。
  (二)估计结果
  1、OLS估计结果
  LnY = 10.75 + 0.5105 LnL + 0.0.5142 + 0.0413
   (0.043) (4.5965) (5.7347) (2.1382)
   R2=0.99 AIC=-2.008 D.W.=1.9789 LogL=23.08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991-2010年,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大约在0.5左右,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李稻葵,2009;常进雄,2011),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这一数值显然偏低。不过,我们发现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相加略大于1,这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假设不一致,因此,我们要对此进行约束参数检验,以判别这种差异是否显著。
  检验采取Wald检验形式,原假设为:。检验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F统计量和统计量均显示,原假设不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因而认为的值与1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2、劳动收入份额的趋势性分析――状态空间变量模型
  上面我们对1991-2010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测算,这有利于我们静态考察劳动要素在我国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但是,作为新兴和转轨国家的经济体,我国的经济环境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有关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这些举措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为了捕捉这种动态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占比的影响,判断劳动收入份额占比变化趋势,下面我们使用状态空间变量模型对整个样本期进行检验。模型形式如下:
  量测方程:







   1,2,… , 20。
  
  状态方程:
  
  图1给出了1991-2010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比重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一种倒“U”型形状。具体来说,在1991-1994期间,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较低,基本都在50%以下,1991年甚至只有40%的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劳动收入分额不断上升,上个世纪末上升至60%以上的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进入新世纪,98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国家大规模进行财政投资以刺激内需,劳动收入份额又开始出现稳步下降局面,目前大约在0.5左右,这与OLS结果一致。倒U型形状说明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更符合“库兹涅茨事实”而不支持“卡尔多”事实,这与罗长远和张军(2009)的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从趋势上看,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经过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时间段,未来如果国家层面仍然采取依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劳动收入份额可能还会继续下跌,劳动在产出中贡献有可能继续降低。
  
   四、结论
  针对当前诸多学者关注的中国收入份额下降的问题,本文在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对数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测算,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劳动份额大约在0.5左右,从横向上比较,这一数值与发达国家的确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使用状态空间变量模型对1991-2010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估算发现,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一种倒“U”型形状,说明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更符合“库兹涅茨事实”而不支持“卡尔多”事实。从趋势上看,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经过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时间段,未来劳动收入份额可能还会继续下跌,劳动在产出中贡献有可能继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