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分析及预控策略
用工风险 成因 预控策略 后危机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每个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金融领域危机浪潮已经逐渐消退,但是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主权债务危机最终都对宏观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形成危机时代特有的复杂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实体企业为了对应相应的变化,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缓解市场萎缩和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较为普遍的手段。企业一方面往往通过裁员和降薪减少公司的开支,缓解成本压力,作为国际家电行业巨头的索尼一年赔掉360亿元人民币,另一家日本科技界巨头松下也“不甘示弱”,2011财年中亏损额高达610亿元,创下该公司历史记录,并且因此不得不裁员1.7万人。另一方面,企业在也在通过吸纳高端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2011年互联网行业上演了争抢人才的疯狂景象:不仅腾讯、百度、盛大等巨头疯狂地囤积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也四处网罗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人才,而融到资的中小创业团队更是疯狂地扩张,使得刚毕业的Android开发工程师,月薪高达七八千。
事实上,企业在用工策略上的巨大差异暴露出来的并非简单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更为深刻的企业用工风险,在劳动力市场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结构性失衡下,企业面对了严峻和复杂的用工风险,而更为困难的是这种风险并非是由单一的供求关系造成的,而是相对复杂的风险系统,如何梳理风险的具体构成就成为解析其成因以及设计防范机制的关键。基于上述认知,本文立足对企业用工风险的分类,系统的解析了带来风险的相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构成解析
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用工类型的差异,也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结构相关,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企业用工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区分不同风险的来源差异与影响范围将有助于企业正确的探查用工风险的成因,并设计有效的预控策略,本文将立足危机将立足危机设计的主体差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说明。
1、宏观风险
(1)供求失衡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引发的企业用工风险,其中既涉及到劳动力数量上供给供求不平衡也涉及到劳动者素质上和地理分布上存在的平衡。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短时期由于企业效益受到影响,短期内用工需求减少,使得劳动力形成短期内的过剩,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迁移。一旦企业恢复生产,就会形成供求失衡用工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经营风险,这类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尤为明显。
(2)制度创新风险
中国作为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的建设是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因此新制度出台会给企业带来短时期内的不适应,形成制度创新风险。涉及到用工的制度创新有很多类型,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应创新给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就层级带来了冲击;户籍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用人带来制度上的影响;再加上区域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政策,也会导致地区之间对人才产生恶性竞争,给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带来障碍。
2、中观风险
(1)技术升级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导向,企业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产业升级背后的支撑是人才,对于主动实施产业升级的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而处于产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人员,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换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与大企业竞争人才又缺乏实力,因此必然面对人才空洞化、陈旧化的风险。
(2)产业转移风险
在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升级仅仅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对于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用工上的新障碍。当前在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严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劳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其中关键的因素往往在于第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配套和生活环境都比工业园区优越,在薪酬没有绝对竞争力的情况下,处于城镇边缘、生活配套不充分区域的企业,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用人危机。
3、微观风险
(1)用工方式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面对更多的用工选择,长期用工、短期用工,市场化合同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都成为企业的可选策略。但是多元化的用工方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多种用人方式引发的协调风险,在多种用工方式下极容易产生“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差别,造成内部公平性失衡,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当企业涉及到市场化用工、劳务外包等用工方式时,企业还面临着企业内部经营信息外泄的诚信风险,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违规操作风险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面对的普遍问题就是经营成本上市所带来的利润下降以及外部市场萎缩引发的营业额下降,因此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违规的手段采用非法手段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例如部分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伪造发票、证件等方式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收,获取额外收益,这些无疑是饮鸩止渴,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隐患。、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1、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分析
基于上文对于企业用工风险来源和类型进行梳理,对于用工风险的成因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归纳而言,企业的用工风险成因根据主体归属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来源,立足宏观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立足产业层面的区域发展风险以及立足企业层面的规范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造成企业用工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任何经济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风险在后危机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劳动力形成的周期性、区域性波动也更为显著,企业要正确的认识这种风险,既不能过分悲观恐惧也不能无视这种风险,要立足企业发展的战略,从长远考虑克服相应的风险。
(2)区域发展风险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时候也给企业用工带来很多的变化因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影响企业用工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是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影响,新的技术带来是对专业技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涉及到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人安置和能力提升。
(3)企业自身风险
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外部环境不能匹配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薪酬与绩效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就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隐忧,如果企业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降低用人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不要的风险。
2、企业风险预控策略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企业的用工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就成为企业当前必须审视的重要课题,构建具有操作价值的规避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企业要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本策略规避用工风险
战略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立足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立足企业战略布局长远,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设置宽带薪酬体系和弹性福利政策,增加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2)企业要通过建立薪酬调查体系规避用工风险
薪酬调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监控手段,也是企业确保薪酬竞争性的有力手段,通过对典型职系和典型行业的薪酬调查监控,能够很好反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反应。
(3)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规避区域发展风险
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不仅仅能让企业获得发展的契机,而且还会获得人才、信息和资金的支持,企业要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深入分析和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方向,为企业发展获得先机。
四、结论与展望
用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立足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人力资本部门并非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单元,而仅仅作为辅助部门存在。事实上,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环境,企业的用工策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核心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规避这些用工风险,将会给原本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本文基于对企业用工风险三个层次的分析,指出宏观系统风险、中观的地区产业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是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关键,并立足风险的甄别分析成因,初步设计了可供企业选择的预控策略,以此作为开端探讨人力资源与风险管理的契合点,然而何种具体的策略更为有效,不同管理情境下用工策略的选择将是后期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实证视角的组织行为视角研究将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