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模式探讨
非对称信息 商业银行 信息模式
“非对称信息”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博弈双方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态势。这样一来,信息获取上具有强势的一方就有动力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将上述概念具体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上来,很明显:信息弱势方便是商业银行,信息强势方则是寻求信贷的当事人。
随着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造的完成,其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降低资产类业务风险的需要。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诸多市场经济主体都急需借助外源性资金供给来推动主营的开展。此时,商业银行在面对他们所提交的各类贷款申请材料时,就容易陷入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陷阱。为此,如何克服这一困局便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非对称信息条件对商业信贷的影响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可知,因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将产生两种消极结果,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下,将围绕着这两种结果来讨论对商业信贷的影响情况。
1、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选择了向“次优”或更低层度的客户放贷,而把最优或满意的客户排斥在外。不可否认,受到我国社会“人情”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上述结果,但本文对此存而不论。那么是什么信息导致了这一结果呢。在实施抵押贷款时,抵押品的各类信息惟有当事方最为清楚;还比如,在扶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中,因企业经营风险、产品市场前景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方面难以掌握。从而,这种信息非对称就可能促使逆向选择的发生。不难理解,资金的稀缺性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将增大其在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
2、道德风险
如果说“逆向选择”是事前的影响结果,那么“道德风险”便成为事后的影响结果了。正是因为逆向选择将次优或更低程度的客户纳入到服务对象范畴,便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笼风险。从我国去年温州出现的企业家跑路事件就可明白,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寻求资金的注入,而企业处在当前的国内、国外宏观环境下,却难以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这样一来,那些企业在资金链锻裂而又面临还贷的压力下,管理者往往选择一跑了之。由此,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它的发生不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素的诱导,还与现实的经济环境有关。因此,较难控制。
二、对应上述影响的思考
在面对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商业银行如何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呢。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从寻求贷款当事方的真实信息上下工夫。并且相信,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能够实现的。
具体而言,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1、完善对显性信息的确认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何谓“显性信息”,那就是借贷人所提交的借款申请材料。在低压贷款项目中,借款人须提供包括固定资产、经济行为能力等诸多信息。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应完善对信息背后经济事件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考察过程。如,针对目前时常出现的重复抵押情况,各商业银行不仅应在信息库里进行常规比对,还应建立人员信息互动的长效机制。
2、增强对隐性信息的掌握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涉及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时,商业银行就处于绝对的信息弱势,而上述信息就是所谓的“隐性信息”。若要克服这一局面,商业银行应寻求第三方组织机构的协助,即将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员纳入到审核团队里,通过发挥他们的专长来充分挖掘、获取这些隐性信息。这里还要注意,应防止他们与借款人产生利益联系。
3、提升声誉约束机制效果
声誉约束机制也是应用信息的扩散性来规制借款人的行为。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所谓的“黑名单”就属于声誉约束机制的一种类型。为了提升该机制的时效性,应加快对违规者的信息披露速度和透明度。从而,在社会舆论的监督压力和机会成本的权衡下,激励他释放更多的真实信息。
三、思考引导下的模式构建
以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客户代表,模式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商业银行专家团队的建立
商业银行在受到技术专业知识的约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与预测该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在此情况下,便需要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来克服。商业银行以贷款项目为导向,适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成员共同组成临时性团队,直接负责对相关企业技术及组织层面的考察任务。最终,以可行性报告的形式,呈报给商业银行管理者。
2、商业银行信息平台的构建
商业银行信息平台在构建中,应突出两个方面的功能:(1)联系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的功能;(2)联系企业财务、生产等领域的功能。其中,后者却是关键。商业银行在面对申请借款的高科技企业时,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在一定时间段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对企业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的数据评估,最终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3、商业银行放款制度的强化
各级政府受到自身多元目标函数的作用,将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施加影响。为此,在合理应对各级政府利益诉求的同时,还应强化商业银行放款的前期审核职能;并建立针对支行、个人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