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利率市场化 金融市场发展 有利时机
一、推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和优化,而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当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进而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有效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更多企业通过发债、登陆资本市场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利率市场化还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转向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企业领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三农’等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其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在利率管制的状态下,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业务种类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传统贷款业务占比将出现明显下滑,而中间业务占比将显著提升。此外,发展战略、客户定位和产品同质化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严酷的市场竞争将促使其紧盯细分市场、找准客户定位、合理布局业务、集中优势资源,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和深入的金融服务,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其三,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当企业本身的还款能力较差或者募投项目的投资风险较高时,商业银行会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虽然这可能带来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特别是那些信息透明度不高、与银行未建立密切联系,银行调查监控不便或审核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防止企业以低成本获得资金后投向与其自身规模和能力不相匹配的项目,或者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而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这在经济衰退、央行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时期尤为重要。
最后,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金融交易双方自主协商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高等特征,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然缺乏对其的信贷积极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与之对应的资金价格,虽然过高的利率可能引发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一方面银行可通过企业资信调查、还款记录审核、贷后资金监管等措施降低违约风险,并通过提高借款利息和附加费用得以补偿,从而对其从事贷款行为实施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既可增加资金可得性,又可获得优惠的贷款条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会促使其提高信用水平和经营透明度,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进而解决其融资困难的问题。
当然,推行利率市场化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例如,利差收窄可能会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选择权风险上升,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更加频繁等。
但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积极效应将远大于其所带来的风险。
二、当前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一)宏观经济条件业已具备
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亿元 ,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期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到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1811亿美元,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以及三板市场试点的推进,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初步建立。从2004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一大顽疾——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价格分置问题,为我国股票市场奠定了市场化基础,我国股票市场更趋成熟。
在债券和衍生品市场方面,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或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品种出现,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而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开闸,表明我国金融创新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市场接轨。
利率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商业银行贴现票据再贴现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准备金制度,形成了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完善了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强化了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利率,并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并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使利率形成机制逐渐完善。
(二)银行适应和承受能力显著增强
2003年以来,我国吸取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通过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发行上市等,前瞻性的推动了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2005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在A股和H股实现上市。而中国农业银行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