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刍议
旅游地质资源 开发 天水市及周边地区
天水,作为“陇上小江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气候温和,景色奇秀。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文化贯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精雕细刻,在天水市及周边地区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地质资源。
一、天水市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分类
天水市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态特征、自然属性及成因,可分为地貌景观类、水体景观类、地质遗迹类、人文地质类和观赏石。其中,地貌景观类主要包括山岳亚类(石门山、大象山、卦台山、五龙山、神龙山)、峡谷亚类(东柯谷、石莲谷、仙游谷、九门峡、双龙峡等)、洞穴亚类(武山水帘洞、香积山溶洞等)、分水岭(“岭分南北”)、丹霞地貌亚类(麦积山、仙人崖等);水体景观类主要包括江河亚类(曲溪、籍河风情线等)、湖泊亚类(仙人湖、映月湖等 )、泉流亚类(清水温泉、武山洛门温泉、街子温泉等);地质遗迹类主要是古人类遗址(秦安大地湾、清水李崖遗址、三阳川樊家城遗址);人文地质类主要是石窟、岩画(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大象山石窟等);观赏石主要是庞公石、藉河石。
二、主要景点的地质背景及现状
1、麦积山
麦积山坐落于西秦岭北支东段,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它融地貌景观和人文地质景观于一身,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旅游观光、文化探秘、环境保护于一体。
从地质构造来讲,麦积山处于中国东西中央山带(昆仑——祁连——秦岭)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有其特殊而典型的地质构造意义。同时,又横跨我国南北气候带的秦岭分水岭,其山川地貌既有北方峰峦的雄浑气势,又具江南山水的明媚秀容。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形成了以砂砾岩为主的多种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夹砂砾岩及砂质泥岩,属于白垩系第三纪,形成较宏伟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仙人崖丹霞地貌群景观。正因为麦积山奇特的地质构造及岩性,才使第三纪砂砾岩崖面上构成一种摩崖造像、凌空栈道与苍松翠竹、赤壁丹崖相互映衬的奇绝景象。
2、石门山
石门山以雄奇险峻著称,素有“小黄山”之誉,以石门燕山期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深切的峡谷地貌为观赏对象。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两峰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门,故名石门山。
3、曲溪
曲溪主要是由曲溪之水和冷水河之水在鱼娃娃口,交汇而成的一条较大河流,富有“曲溪十八湾”的天然美姿。流域内为以片岩为主的变质岩地层,有大面积的河滩、草地、奇石和潺潺急流形成曲溪景观,沿途还可观赏多种地质地貌风光。
4、清水温泉
清水温泉位于牛头河支流汤浴河下游,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西北第一泉”,水质优良,水温高达54℃,日出水量570吨,为渭河谷地断裂层上的高热矿泉水,从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带涌出,主要含水层为花岗岩裂缝,储热层埋深20~30米。泉水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矿物质及锂、锗、硅、硼、锶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含氡的硫酸根钠钙型热泉水,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
三、天水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研究和规划工作
首先要开展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研究,有计划的组织编写旅游地质景点或旅游路线的导游指南,积极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地质公园,使全市旅游地质资源开发有序有节、科学合理。
2、深入挖掘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打造天水地质旅游精品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地质科普和考察、山水风光观赏、增长文化历史知识、休闲疗养、开展体育运动和探险活动等价值。而目前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旅游地质资源的商业价值开发阶段,对景观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等毫不了解, 造成旅游地质资源科学价值的浪费。因此,在旅游地质资源规划开发的过程中,要全面挖掘旅游地质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天水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人文素材相互融合的地域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地质旅游精品,让旅游者欣赏到富有地质科学和天水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景观,以增强地质旅游的文化魅力,促进地质旅游的发展。
3、科学开发国家地质公园,实现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进一步工作,全面、清楚地阐述地质公园所蕴涵的地质科学知识,并在评价、规划、开发、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深化研究,才能使地质公园真正成为地学科普的乐园。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具有地勘行业优势的地球科学文化旅游产品,而且有利于推动天水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4、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开发是目的,保护是手段,不保护则难以持久利用,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开发则难以突出内涵,不能实现旅游业在创新中发展。天水的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更应该认识到保护旅游地质资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