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大冶市县域金融情况调查

存贷款规模 金融市场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
  一、大冶市县域金融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金融业保持良好运行态势。截至2011年12月,全市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比2006年增加3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84个,比2006年增加1个,金融机构正式员工235人。
  (一)存贷款规模及增长情况
  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5.8亿元,比2010年增加29.46亿元,增长17.74%,高出全国增幅4.2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1.3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07.14亿元,比2010年增加19.64亿元,增长22.43%,高出全国增幅6.7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4.65个百分点。
  (二)贷款结构情况
  2011年12月末,短期贷款余额69.1亿元,比年初增加17.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5.17亿元,比年初增加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幅为25.74%,短期贷款增幅为33.8%,短期贷款增幅高于中长期贷款增幅8.06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压票据增贷款特征明显。票据融资余额2.86亿元,较年初减少5.03亿元,降幅为63.75%。剔除票据融资后各项贷款余额104.28亿元,比年初增加24.65亿元。
  (三)近两年余额存贷比和增量存贷比变化情况及构成情况
  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54.7%,比去年同期上升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达66.67%,若考虑存款准备金因素,我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已经全部用于当地贷款投入。
  4、近两年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加强县域金融服务情况。一是支持大冶产业发展。支持紫山科技、徐风科技、紫鑫电子等,形成在湖北省内有影响的电子科技产业群;支持山力板带、宏力铸造重型数控机床、群力机械等,着力打造“8+1”城市圈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支持宏泰铝业、正明铝业、美阁铝材等,打造中部地区新型建材工业基地;支持劲牌公司、灵溪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湖北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年累计发放贷款60亿元,贷款比年初净增30亿元,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快了我市经济转型的步伐。二是强化支农创新。继续在大冶市还地桥镇探索“信贷投入+财政补偿”信贷模式,重点满足永惠食品有限公司肉鸭饲养、黄金湖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的资金需求,大力推行“专业户+联保小组+信用社”的支农模式,主要解决种植、养殖户的贷款难问题。截止2012年12月末,主办行农村信用社向试点乡镇累计发放贷款4976万元,新增贷款2743万元,比年初增长了110%,较好地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大冶市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全
  近年来,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县域及以下营业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对县域发展和“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大大减少,存贷比偏低。
  (二)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存在功能性障碍
  如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支农贷款额度较小、机构网点不多、服务人力紧张等问题。在营业网点设置上,只有少数乡镇设有信贷业务网点,其他乡镇仍由邮政局代办汇兑业务,“只存不贷”现象较为严重,在信贷支农方面作用甚微。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截止2011年年底,我市不良贷款2225万元,其中涉农不良贷款1573万元,占比高达70.7%。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协调农业发展银行拓宽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支持农业发展银行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更多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借助农村信用社网点多、贴近农民的优势,在鼓励合作制、股份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协调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门槛,设立基层分支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服务农产品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和乡镇企业,进一步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力度。
  (二)构建支农风险防范体系,为金融支农资金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加快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建设。组建由政府牵头,多方筹资的农业贷款担保中心,主要服务于农户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农村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发展基金,补贴金融机构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损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提高县域农村地区存贷款比例。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推广创建“信用镇、村、户”活动,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对于有偿还能力、逾期不还或拒不还贷的单位和个人,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整顿社会信用秩序。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广大农民的多层次金融服务要求,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农村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银行、保险公司和小额信贷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发挥金融机构的规模优势、专业优势,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用新技术、新方式满足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克服农村地域广与金融机构网点少的矛盾,增强农民的金融知识和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切实调整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金融与经济统筹发展。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大额农贷业务,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