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选择及运用
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范畴,也是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所在,其主要功能在于解决了成本归属中的逻辑关系。首先,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作为分摊标准,将传统上有限的财务变量成本动因,扩展为集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于一体的丰富的成本动因系列,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使成本分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共同成本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于不同的成本动因,这无疑改善了共同成本的分摊,进而导致了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其次,作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清除所有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从产品和作业流程这两个渠道挖掘成本潜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积极性作业动因和消极性作业动因的实际分析,减少多余的作业,强化积极的作业,使成本管理置于一个持续性改进的动态环境中。
一、成本动因的概念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即成本的诱致因素。1949年美国学者科茨在《管理计划与控制》一书中指出:成本动因即成本驱动,是指在企业中引起成本(费用)变动的所有方面,包括产品产量、生产工时、订货批量、提供的样本量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等各种变量因素。国内学者认为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上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确立原则
成本动因的确定是指在企业的间接资源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的两个环节中,确定引起间接成本变动的所有主要因素。确定成本动因数量十分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引起间接成本变动的因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要被确定为成本动因,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每个环节中的成本动因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必须要确定一个比较恰当的成本动因数量,使这些成本动因能充分地成为间接资源成本的分配基础。
其一,成本动因的数量确定原则。主要包括:(1)成本动因与间接资源成本的相关程度。在既定的产品成本精确度下,运用相关程度较高的成本动因时,则成本动因的数目可以少一点;反之,如果缺少与间接资源成本相关程度较高的成本动因时,则为达到一定的产品成本精确度,就要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2)产品成本的期望精确度。产品成本的期望精确度和成本动因的数量是成正比例变化的。倘若对产品成本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则成本动因的数目就要增加;倘若对产品成本的精确度要求比较低,则成本动因的数目可以适当减少。(3)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倘若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低,则多个作业成本可以汇集在一个作业成本库中,故所需的成本动因数目就可以减少;反之,如果汇集比较困难,所需要的成本动因数目就要相应增加。
其二,成本效益原则。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即使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不能提供绝对准确的信息。确认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越高,则作业成本系统付出的计量成本(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越高。当选择某个成本动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因选择该成本动因而增加的计量成本时,即应选择该成本动因;反之,就应放弃对该成本动因的选择。
其三,相关性原则。成本动因与间接成本的相关程度越高,产品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越小,成本动因就越应该被选择。在确定该相关程度时,可以采用经验法或数量法。经验法就是由各相关作业经理依据其经验,对一项作业中可能的成本动因做出评估。假定最有可能成为首选成本动因的,其权数为5;可能程度属于中等者,其权数为3;可能性较小者,其权数为1.然后将各作业给定的权数加权平均,算出各成本动因的权数,取其最高者为首选成本动因。数量法就是利用数量统计理论,比较各成本动因与间接资源成本之间的相关程度,选择相关程度较高者为成本动因。
其四,重要性和充分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应突出抓主要矛盾的观点,要尽量选择引起成本费用变动的最主要的成本动因,对于费用变动影响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的成本动因可以少选或不选。充分性原则是指选择成本动因时,应尽可能真实充分地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各项作业和最终产出中去。
三、作业成本动因运用案例
某石油物探公司是一家施工性质的公司,主要是根据甲方要求进行设计施工。物探作业主要是地震勘探。虽然不同设计方法的作业内容和作业量相关很大,但是物探作业的基本作业流程和涉及的相关作业是相似的。一个完整的物探作业流程应包括如下作业:准备工作、野外采集施工、资料整理和验收。其中野外采集施工包括测量放样工序、钻井工序、排列收放工序、爆炸工序、数据采集。在物探作业中,野外采集施工是最重要的作业,即核心作业。根据成本动因选择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物探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野外采集作业。
对于测量放样工序而言,其各工序所耗费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备品备件的消耗,测量包括建网、埋设标志、绘图步骤,其成本耗费的大小主要和测点数有关,根据相关性原则选择测点数和野外工作时间作为测量放样作业的成本动因。
钻井作业所消耗的成本包括炸药、雷管成本,人工成本,以及钻具、钻头等材料磨损所产生的折旧费用等。这些成本与工作量即钻井个数有关,所以选择钻井工作量和野外工作时间为成本动因。
由于采集和排列收放作业的关系紧密,排列收放作业是为采集所做的准备工作。另外,爆炸工序本身所耗用的资源有限,其间接耗用的材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很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将其成本包括在采集作业中,同时,由于爆炸作业和数据采集作业实际上是一起进行的,所以将爆炸、排列收放和数据采集作业合并为一个作业。该合并作业的成本动因选择炮点个数、野外工作时间为宜。
此外,每个区块地质情况各异也是影响物探作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区块的地下结构越复杂,选择的地震方法就越复杂,耗用的时间就越长,从而耗用的材料和人工成本就越多,导致物探作业成本的增加;反之亦然。而这些由于地质情况所造成的影响,根据相关性和产品的复杂程度这一原则,可以将之分解到数量和仪器工作时间这两个作业动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