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及其改进
一、价值链会计的界定
(一)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伍教授将价值链管理和现行会计管理模式整合集成,首创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认为“价值链会计可以表述为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阎达五教授对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的是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綦好东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价值链会计最重要的是要厘清其目标和职能。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张林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理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而形成的。论述了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价值活动与联系,以及交易费用和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存在对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二)价值链会计的定义 率先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的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綦好东教授认为:“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为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张林认为:“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必须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价值链流程、构建高效价值链联盟、进行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i同时,作为价值管理的重要工具,价值链会计也是一个控制系统,以价值链联盟为控制对象,涵盖事前统筹规划、事中实时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的全方位多维立体控制体系。”
二、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
(一)阎这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理论框架的搭建基础:会计管理活动论,基本思路是,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后的会计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与传统的会计管理理论框架所不同的是,在进行会计管理时,应该明确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如在进行存货决策时,会计管理部门不仅要搜集、加工价值链上游企业提供的价格信息,而且还应该考虑采购物品的质量、其供货能力、满足核心企业需要的程度以及企业间的价值链联盟关系等传统会计决策所不予考虑的因素,进而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等其他因素为约束条件的会计决策模型。
上述思路的特点是,通过审视价值链与价值链管理理论去改造原来的会计管理理论,即依据会计管理的时间序列,通过扩展会计管理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价值链与会计的融合。
该框架首次提出价值链理论与会计的结合理论,属于总括性质的概念框架。但是对框架的各个因素并没有明确地进行讨论;并且强调的是会计管理理论框架,与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还有一定意义上的区别,可以作为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启示性文章。
(二)纂好东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綦好东认为价值链会计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要厘清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和职能。具体的职能划分如图2。但要注意的是,綦好东的理论框架只是强调了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及职能,并未得出明确的框架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张林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张林认为,价值链会计理论结构应由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本质、原则等理论要素组成,各理论要素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本质属同一层次的会计基础概念,而价值链会计原则是会计基础概念指导下的规范概念,价值链会计实务则要受到会计原则的约束。张林作出了明确的框架结构,并对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重点在于使用者的要求对整个框架的搭桥作用,倾向于目标论的理论框架。
(四)毛婧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毛婧认为,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价值链会计假设、原则、对象、职能和方法这些会计基本理论要素共同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如图4所示。
其中价值链会计目标是理论框架的起点,而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保证价值链会计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共同构成了理论框架的首要层次,而价值链会计原则则是处理价值链会计事项,对价值链会计对象进行核算所依据的规则。价值链会计目标、价值链会计假设、价值链会计对象和价值链会计原则共同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基础理论结构。价值链会计职能则是以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导向,是价值链会计功能的具体体现。价值链会计方法则是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该框架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途经假设、对象、原则、职能、方法,最终由价值链管理者的信息反馈回到目标的修正,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系统。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对比
(一)价值链会计目标阎达伍教授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即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綦好东等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
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动态的价值创造和流转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它反映了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条件下,价值链会计系统对信息使用者的价值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目前的共识是在原会计假设基础上,结合价值链会计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项假设:价值链联盟主体假设、持续运行假设、会计分期弹性假设、计量形式多样化假设。
(三)价值链会计原则传统会计有十三项原则,这其中除历史成本原则外,对于价值链会计基本适用。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是经
济业务的实际成本,但市场价格是变动的,资产价值也会发生变动。历史成本反映的价值是过时的,对于经营管理决策不具有相关性。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要使整个价值链增值达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价值必须是现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价值链上的价值。
(四)价值链会计对象对价值流的管理,即如何使价值流在总量上达到最大,在流速上顺畅无阻,并在各环节间合理分配,这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根本内容,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价值流的价值信息成为价值链会计的主要任务。价值链或价值链体系中的价值流就成为价值链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即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五)价值链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客观上能起的作用,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在这一问题上多数依据綦好东教授的理论,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应定位于两个层面,即基本职能(预测、核算、规划、评价和控制)、核心职能(即时分析、实时反映)。
(六)价值链会计方法按张林和毛婧的看法,价值链会计的实现和运行必须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现阶段主要是实行ERP和XBRL。
(七)价值链会计计量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已不能完全适应价值链会计,可以采用价值计量的形式正确反映价值链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但直接从货币计量过渡到价值计量是有难度的。在价值链会计中,可以先采用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形式(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并存的方式。价值链会计的计量可以建立在两种方法上,一是作业成本法(简称ABC),一是经济增加值法(简称EVA)。
四、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改进
(一)价值链会计理论构成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是本质导向的理论框架,价值链会计目标是理论框架的起点,是价值链会计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从中延伸出价值链会计职能;价值链会计职能是保证价值链会计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以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导向,结合价值链会计功能的具体体现,共同作用于价值链会计的假设;价值链会计原则则是处理价值链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价值链会计方法和程序是价值链会计原则的具体化,是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体指导价值链会计的实际应用;最终,由使用者对价值链会计的框架做出反馈,指导目标的修改和完善。至此,价值链会计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无论价值链会计理论或会计实务,均必须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这个闭合的回路由价值链会计的本质指导,随着价值链会计本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