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延河流域及其下游段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摘 要:本文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所获取的数据,从时间差异性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2000-2010年10年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过程中利用绝对数量(面积)变化、相对数量(比例)变化以及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等来分别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时间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及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和特征,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配置趋于优化,促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间差异性;延河流域及其下游段;


土地利用是土地在人类活动的持续或周期性干预下,进行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种类型的子系统有机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运动过程[1],同时也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质量的转变、土地适宜性的转变、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等方面[3]。
1.研究区概况

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县、安塞县、宝塔区、和延长县,最终汇入黄河,全长286.9km,流域面积7680km2,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延河流域(36º27´~37º58´N,108º41´~110º29´E)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北部、西南部、南部分别与清涧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和云岩河流域相接。海拔最高为1731m,宝塔区平均海拔为958m。

2研究方法

2.1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本文以延河流域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为基础,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的时间变化来进行剖析。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尺度与区域的研究结果,将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统一分为6大类[4],分别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2模型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在某一研究时段内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来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差异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