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摘 要: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密切关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为进一步把握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脉搏,科学分析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涉及的方面,本文探索提出反映其能力的因素,并建立分析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投入;自主创新;指标体系
21世纪是创新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及其产业化发展周期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加,创新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改善了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概述
1.1 科技投入的涵义
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科技活动应包括:R&D活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三大部分。其中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包括设计与试制、小批试制、工业性试验等;科技服务活动包括计量、标准、统计等。
1.2 自主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含五个方面: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获取的创新成果。
二、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学术界在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卡尔·马克思可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是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亚当·斯密在《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谈到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和从“干中学”的问题。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近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将其定义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我国学者对这方面也作了很多研究。何玮(2003)指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明显的短期效应;张海洋(2005)发现在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基于行业创新层面、小样本或较少变量观测的R&D调查研究,如清华大学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高建,1997)等。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能把自主创新进行到什么程度的一个指标。本文致力于将“能力”通过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变为一个量化的概念。
3.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因此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对其所拥有的用于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它包括为未来的发展储备的人才和设备,这里把它称为潜在的创新能力。
3.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技术经济活动,但与单纯的科学技术活动不同,不仅注重了技术水平,而且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市场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在各省市进行了技术创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缺乏、创新项目成本太高、市场信息缺乏、创新风险太大、技术信息缺乏、创新项目偿还期太长、缺乏同外界合作机会等。
四、企业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构建研究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因此,本文中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将遵循以下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企业创新要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
4.1.2 可比性原则。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是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4.1.3 成长性原则。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能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企业潜在的、未来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主创新能力是反映工业企业系统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本文根据上面提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因素以及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将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潜在创新能力,参考学术界的有关论著,构建如下指标体系。
4.2.1 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可由创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的结果表示,涉及科学研究成果及能力等多个方面。
(1)项目申报成功率。主要通过科技项目立项数与申报数的比,考察企业的研发意愿,另一方面反映的实际研发能力,研发能力好的企业这项指标的值一般比较高。
(2)高新技术立项能力。主要通过高新技术项目认定数和申报数的比,考察企业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3)技术突破能力。主要通过国际国内对比,领先的技术成果数量及比例情况,考察技术突破能力。
(4)创新能力。通过专利的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较,反映地区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
(5)研究成果认可度。通过研究成果受到的肯定情况,一般以获奖情况为依据,考察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
(6)人才储备。通过常驻科技人员与从业人员总数的比,考察地区企业人才储备能力,常住科技人员的流动性小,对地区的发展贡献比较可靠,对工业企业的投入也比较稳定。
4.2.2 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以及能够投入的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研发投入。通过R&D投入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直接考察对R&D工作的投入度,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国内已经积累很多地区和企业的数据,可比性高。
(2)科技三项费投入。通过科技三项费投入额度与GDP的比值,考察地区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关系,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说不同的发达程度对科技投入力度不一样。
(3)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投入额度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反映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重视技术改造的程度。技术改造经费技术改造是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石的,技术改造投入强度是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4)技术引进投入。通过技术引进经费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地区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的重视程度。
(5)融资能力。通过科技贷款、科技三项费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考察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4.2.3 创新产出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是对技术创新最终效果的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实际上反映的是效益实现和技术进步。
(1)新产品销售份额。通过新产品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产出情况,比值越高说明新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越好,也表明创新产出能力越强。
(2)新产品销售利润率。通过新产品销售利润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新产品的利润率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存在周期和企业的财务状况。
(3)高新技术蕴含量。通过高新技术产品总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考察高新技术蕴含量,比值越高说明创新成果越显著。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考察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程度,指标值越高说明出口潜力越大,国际市场的认可度越好,创新产出能力越强。
(5)创新效率。通过新产品销售利润与总利润的占比和技术创新支出与总投资的占比的比例,反映创新效率情况。该指标大于1,说明创新收益率极高;小于1,说明创新收益率赶不上创新投入率。
4.2.4 潜在创新能力
这项指标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曾经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取出来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反映该地区或某个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这项资源可能已经发挥作用也有可能还没开始发挥作用。
(1)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反映地区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
(2)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情况。通过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比例,反映地区企业的深层次创新潜力。
(3)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地区范围的创新能力,通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数量和总数量的比重,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发展是否均衡、反映其研究实力是否平衡。
(4)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研发机构越多创新的概率就越高,该项指标值越高说明潜在创新能力越大。
五、政策建议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查看了大量统计资料,发现部分统计信息不全等问题,需要考察的指标无法获得数据等。鉴于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如下建议。
5.1 进一步重视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统计工作
通过对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要在国家层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的统计企业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和产出情况,对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统计,支持国家和地区查找创新不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
5.2 定期发布地区创新能力报告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要在统计工作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地区创新能力报告,引导社会舆论氛围,督促各级政府部门重视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5.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近年,国家明显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在社会中普遍建立起来。由于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现实经济中侵权时有发生,使创新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创新投入产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