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盈余管理问题的探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出现的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也必然出现在我国的公司与企业中,因此,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概念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并探讨了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希望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探究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西方国家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出现少数相关文献,且其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和全面。为了很好地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盈余管理概念的解析
  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也十分复杂。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分红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价飙升,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也常常表现在这里。有的是立竿见影的,有的则要潜伏很长的时期。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件坏事,它们还比较喜欢采用盈利操纵(earnings 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机会主义的管理者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会计学术界的许多研究也持这种观点。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直接操作盈余管理的主体往往是企业的管理层。经理人通过盈余管理,对外传达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机会,同时减少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干预或撤换的几率。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和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希利在其一篇名为《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中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著名的实证研究。希利认为由于外部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经营者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  
  债务契约中常常包含了保护债券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以保证债券人贷款的安全性,由于违返合同的代价常常是高昂的,因此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经营者就会利用盈余管理避免违约。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是多元的,其中筹资动机最为显著,即以高报的收益取得银行和投资人的信任,争取到更多的贷款和投资,因而占据了资源配置上的优势。筹资动机在上市公司具体体现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等。我国《公司法》对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规定了财务指标的及格线,企业往往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财务盈余管理是指通过财务活动(筹资、投资、分配等)的合理安排使会计报表呈现出期望的结果。和会计盈余管理不同,财务盈余管理关键不是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不涉及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而是通过财务活动有效安排来影响会计报表。
  最典型的财务盈余管理是债务重组。很多*ST公司都将债务重组当成了“摘星”撒手锏。  通过融资渠道选择和融资方式的安排,去影响财务结构,进而影响EPS(每股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是财务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总资产报酬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占总资产比例不同,由于负债的“杠杆”作用,EPS和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公司财务高管可以根据公司的EPS和净资产收益率目标、一般总资产收益率这些数据,倒推出期望的负债比率,然后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融资活动。带有利润分配性质的员工股权激励也会对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在利润丰厚的年景推出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利用股权激励费用摊销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利润。
四、盈余管理的计量
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大量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而言,研究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分布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西方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根据应计利润的易操纵程度,可以将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该法最早的文献是Healy和DcAngelo,他们用应计利润总额及其变动来代表经理人员对盈余的管理。Jones模型是该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它用回归方程控制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因素,寻求应计利润总额与销售额变动及固定资产间的关系。该法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六种: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以及KS模型。尽管该方法在盈余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它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是通过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建立计算模型,以此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和意外险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McNichols指出,特殊应计利润模型便于识别影响应计项的关键因素,并可以在某些行业有较好的应用。其缺点是收集信息比较困难,且不易一般化。
  盈余分布法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来检测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该方法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研究者盈余管理的确定不用估计充满噪音的可控应计利润来检验,仅需通过分布函数在给定阀值处的不连续性来确定。二是这种方法能估计阀值处盈余管理的普遍性。但其显著的缺点是不能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内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例如,陈汉文和蔡春直接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而另一些学者对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了拓展,如陆建桥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在自变量中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徐浩萍则沿用了修正Jones模型的思想,认为现金销售收入的变动、长期资产水平及其增量是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经营性应计利润的重要因素,为控制行业因素,将这些变量的行业平均值也一并作为自变量。
总之,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预测、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研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