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会计电算化的魔与道
摘 要:
关键词:
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各个财务系统基本实现了网络电算化核算。电算化核算克服了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不足,利用先进的核算工具,提供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更好地满足了现代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一、 电算化深化了传统的核算模式
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辅助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
从序时核算看,传统核算模式大多采用三栏式日记账,而且只用于货币资金科目的序时核算。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序时核算可同时采用三栏式、汇总式、凭单式、联合式和多栏式日记账,登记的科目也不再局限于货币资金科目,而扩大到其他科目。从明细核算看,虽然账簿格式仍然是三栏式、数量金额栏式和多栏式,但却增加了很多记账口径的现场选择。如三栏式明细账的记账口径有指定的某一个编码、所属编码、系列编码、前导编码和全部编码;又如数量金额栏式明细账的记账口径有单一编码、几个编码、部分编码和全部编码;还如多栏式明细账的记账口径有指定一级编码记它的二级、指定二级编码记它的三级、指定三级编码记它的四级。从会计报表看,灵活运用三库理论,不仅可以编制常规会计报表,还可以编制会计核算中的一些计算表,如各种计算表、分配表可以利用编码技术、结合报表模块分配、再分配和汇总。一般而言,信息化编制任何表格所需的数据,只要与科目编码有关,相应数据表能提供,则都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报表模块完成。上述传统核算模式深化内容,在手工核算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信息化才能使其成为现实。
二、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深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编码越详细,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采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披露更深刻。
三、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广度
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电算化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还可以设置其他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并进行相应核算。在大型跨国公司,可设置多套账簿,分别采用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从面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下指标单一的缺陷。
四、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活度
核算活度是指会计核算的灵活程度,主要表现为是否可采用随机核算。手工方法下,传统核算模式只能选用实时核算,不能采用随机核算,灵活性很差。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可同时采用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的双轨核算制,所有各种电子账簿都能随心所欲地加工,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随机性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活度。一方面,电算化的实时核算可保证会计数据的原则性;另一方面,电算化的随机核算又可实现会计数据的灵活性,从而使得会计数据的严谨性与随机性和谐共存
五、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空间性、时效性
传统核算模式是人工速度,电算化则是电子速度,两者决不可同日而语。信息化利用网络传输电子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因而信息化能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产生和提供的时效性。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各种信息即时传递,与实际经济业务没有或很少有时间上的延迟。会计软件可以不受会计分期的限制,即时反复处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管理层可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内得到最新的财务数据。
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 ,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会计工作由原来的手工作业发展到今天的无纸化操作,这些变革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力度,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但是随着电算化连续地应用和不断延伸,其潜在的问题也渐渐地暴露出来。
一、 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未能完全有机结合。
会计核算系统与管理系统完全脱节,从而造成数据在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单位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系统应该从农合管理系统中获取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农合管理系统应从财务系统取得支持,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使得两个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核算模块是彼此孤立的孤岛。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传统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其次,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再次,是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够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 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和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无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的问题,初步的探索中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 加快财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
管理型的会计软件除了具有完善的会计业务核算功能外,还应大力加强会计数据分析预测,辅助计划的制定和控制,支持高、中、低各管理层次的管理决策。管理型会计软件不但可以实现或辅助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主要功能,而且可以使它们和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开发出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软件并推广使用,有关部门应结合我们自身业务的管理特点,制定全国统一的、具体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如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指标,还要有各种综合指标。有了可操作的管理规定和考核指标体系,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才有据可依,我们的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若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
三、利用层层密码保护功能和杀毒软件保护电算化系统
会计软件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授权审批和密码保护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在公布信息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会计系统。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否则密码的防线就会失去作用,会给无关人员操作留下机会。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如防火墙、诺顿、瑞星等防毒软件已达到较高水平。
四、A、B备份法存储会计档案
坚持每天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即AB备份法进行资料的备份,并且备份盘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同时要分处分人保管。备份盘要尽量使用光盘备份盘应远离磁场,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破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仍不完善,所以我们仍要继续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研究。破其魔,扬其道,使其破茧成蝶,真正服务于我们并行之有效、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