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关键在整治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成本结构
经常跟市场部人不难发现,亚洲各地有很多人,都在为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等外部因素而烦恼。但我们能不能撇开经济问题,不再去讨论这些影响别人焦头烂额的外部因素,而去试问一下,我们企业内部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吗?真的无泄可击吗?管理咨询专家提醒大家:别忘记了企业内部的问题。毕竟外部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内部问题我们有能力加以整治。
今年,当我接管励致国际时,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该公司的问题众人皆知;去年公司亏损了1.27亿港币。我真不理解,一家公司何以经营得如此之糟,亏损面竟高达33%。当然,外部的经济危机也是造成亏损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可以不失公允地说,在过去两年,内部问题是导致励致巨额亏损的直接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令我的工作简单了,因为如果我能解决好内部问题,公司就能康复。如果我们能解决所有内部问题,我们就拥有了稳固的基础来帮助我们抵御外部的经济风暴,至少在外部风暴中生存下来。然后,我们可以发展壮大。
我认为,我主要有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在我看来基本上可在任何情况下应用于本地区任何行业中的任何企业:
·成本管理·常识式管理方法·管理在于协调
如果有第四个因素,那就是中国市场,以及我们在这个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管理得怎样。
确定最优化的成本结构
我认为,成本管理并非要将成本降到最低水平,而是要建立一种最优化的成本结构。我最关注的并非削减经营费用,例如从1亿港币减到5000万。关键是确定一个最优化的成本结构。如果6000万港币是最优化结构,即使我能再降到5000万,甚至是3000万,我也不会这样做。
最优化成本并非是凭空捏造的。我不能早晨爬起来说:我们的最优化成本是5000万。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和经验来确认。
就拿广告费来说吧。在一段时期里,我们花费一定的广告费用,然后检查效果。如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我们要么换种方式作广告,要么干脆去掉这笔费用。另一方面,如果效果不错,我们就会增加费用。我们最初的预算将会不断上升到一个最优化的数字。在其他领域,我们也使用这一方法。
能否准确测出最优化成本结构是一种关健技能。否则,你只能主观地确定费用水平。我们的员工总成本为4000万港币。如果找不出最优化结构,我可能会认为能将该费用削减1000万。于是,我解雇1/4的员工。但结果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最优化成本也是给顾客带来价值的东西。在削减成本时,你必须仔细考虑这是否会降低给顾客带来的价值。在我们公司,这个问题非同小可。我们绝对不敢降低给顾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