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配遵循的四大要素
导读:本文分享影响收益分配的四大要素。
(一) 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国家有关法规如《公司法》对企业收益分配予以一定的硬性限制。这些限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保全约束。资本保全是企业财务管理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发放的股利或投资分红不得来源于原始投资(或股本),而只能来源于企业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任意减少资本结构中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的比例,以维护债权人利益。
2.资本积累约束。它要求企业在分配收益时,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种公积金。另外,它要求在具体的分配政策上,贯彻“无利不分”原则,即当企业出现年度亏损时,一般不得分配利润。
3.偿债能力约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时足额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对股份公司而言,当其支付现金股利后会影响公司偿还债务和正常经营时,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额要受到限制。
4.超额累积利润约束。对于股份公司而言,由于投资者接受股利交纳的所得税要高于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所缴纳的税金,因此许多公司可以通过积累利润使股价上涨方式来帮助股东避税。西方许多国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司不得超额累积利润,一旦公司留存收益超过法律认可的水平,将被加征额外税款。我国法律目前对此尚未作出规定。
(二)股东因素
股东出于自身考虑,对公司的收益分配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1.控制权考虑。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必然导致留存收益减少,这就意味着将来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加大,而发行新股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降低股利支付率可以避免控制权的稀释。
2.避税考虑。一些高收人的股东出于避税考虑(股利收人的所得税高于交易的资本利得税),往往要求限制股利的支付,增加留存收益,以便从股价上涨中获利。
3.稳定收人考虑。一些股东往往靠定期的股利维持生活,他们要求公司支付稳定的股利,反对增加留存收益。
4.规避风险考虑。在某些股东看来,通过增加留存收益引起股价上涨而获得的资本利得是有风险的,而目前所得股利是确定的,即便是现在较少的股利,也强于未来较多的资本利得,因此他们往往要求较多地支付股利。
(三)公司因素
公司出于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考虑,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并最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这些因素主要有:
1.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如果一个公司举债能力强,能够及时地从资金市场筹措到所需的资金,就可以按较高的比率支付股利。另外,为了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则应降低股利支付率。
2.投资机会。收益分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投资机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企业预期未来有较好的投资机会,且投资收益大于投资者期望收益率时,财务人员应首先考虑将收益用于再投资的可能性,减少分红数额。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能被广大的投资者所理解。相反,如果企业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保留大量盈余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可适当增大分红数额。正因为如此,处于成长中的企业多采取少分多留政策,而陷于经营收缩的企业多采取多分少留政策。
3.盈余稳定状况。企业盈余是否稳定,也将直接影响其收益。盈余相对稳定的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因此有可能支付比盈余不稳定的企业更高的股利;盈余不稳定的企业由于对未来盈余的把握小,不敢贸然采取多分股利政策,而较多采取低股利支付率政策。
4.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如果企业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和其他流动资产,其变现能力较强,就可以采取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反之,则应该降低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企业不会为单纯追求发放高额股利而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5.筹资成本。一般而言,将税后的收益用于再投资,有利于降低筹资的外在成本,包括再筹资费用和资本的实际支出成本。
6.其他因素。比如企业希望通过多发股利刺激公司股价上涨,促使已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尽快地实现转换,从而达到调整资金结构的目的。再如,企业希望通过支付较高的股利刺激公司股价上扬,从而达到反兼并、反收购目的等等。
(四)债务契约因素
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为了防止企业过多发放股利,影响其偿债能力,增加债务风险,而以契约的形式限制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这种限制通常包括;
1.规定每股股利的最高限额。
2.规定未来股利只能用贷款协议签订以后的新增收益来支付,而不能动用签订协议之前的留存收益。
3.规定企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低于一定标准时,不得分配股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