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公历制会计分期问题研究

摘要:会计分期假设是会计理论中四个基本假设之一。世界各国对会计分期的具体实施规定也各有不同。我国会计分期采用公历制,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公历制会计分期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会计假设 会计分期 公历制 非公历制


  一、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分期的表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又称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一般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国在实务中,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二、公历制会计分期的局限性
  (一)会计分期的局限性
  1.会计分期合理性与必要性遭到质疑。会计分期与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一起被定位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在会计理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过近年来,随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经营业务事项的不断创新,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受到多方面冲击,会计分期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遭到质疑,并形成一些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分期没有必要。信息经济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可实时生成,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网络随时获取会计报告,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能获得信息。因此会计分期基本前提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应予取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分期应由交易期间替代。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然后自行解散。这样实行会计分期非常困难,因此应使用交易期间代替它。
  2.会计分期在理论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失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意识要求的失真,是会计人员由于受利益驱使或外界压力而故意失真,导致会计信息的虚假。另一种是无意识的失真,即会计人员完全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处理账务仍不能避免的失真。对于前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来实现,相对而言是快速而容易的。但是对于后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会计传统理论都受到冲击,但究竟如何解决还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公历制会计年度的局限性
  1.与“以人为本”思想相悖。根据公历制,每年终了就是繁忙的年终决算,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随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是会计人员最为繁忙的时候,这段时间需要做大量的、复杂的工作,而这段时间恰恰是节假日比较密集的时候,比如元旦、春节。为了做年终决算,赶编财务报告,不少会计人员不但要牺牲元旦假期和春节为年终决算而加班加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公历制会计期间值得商榷。
  2.与企业经营周期相悖。会计分期就是为了及时定期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将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给有关各方。将会计年度的起讫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如果有的话)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便于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特别是便于计算各会计年度的盈亏。而且由于淡季的经济业务比较少,会计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便于及时编制财务报表。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公历制会计分期,年度结束时恰好是元旦假期。由于元旦、春节等节日消费的带动,商业、交通运输、通讯、餐饮、酒店、娱乐、旅游、农牧业等行业都迎来其销售的黄金期,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大多数行业来讲,每年年终都属于其经营旺季,是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最为密集的期间。在这样的一个经营业务最为繁忙的时间,人为中断开来编制年报,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效益,也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
  3.不便于国家宏观数据的统计工作。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由于会计分期的起讫点恰好在某些行业的旺季,从中截断,其会计数据必然导致统计时趋势分析图形的特征弱化,不利于国家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的运转状况,从而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公历制会计分期为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工作带来不便。因为每年年底及年初,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空前繁忙,人力相当紧张。在这种状态下,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必然使得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进而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会计分期的再思考
  (一)会计分期的价值
  根据以上所述,会计分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会计分期又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会计分期都具有重要价值。不管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信息处理者、信息使用者,都可享受到会计分期带来的便利。
  1.会计分期给企业投资者带来便利。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获利,且希望尽快的收回投资,而不是等到企业清算的那一刻。通过会计分期,投资者可掌握企业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从而了解或证实企业的状况,判断投资的回报前景以及进行相关的决策。
  2.会计分期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便利。企业在持续的经营活动中,需要定期将其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上期金额进行比较,进而制定企业进一步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至少提供可比期间的数据,也体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目的在于增强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但如果没有会计分期,这些规定都将无法实施,将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3.会计分期给会计信息处理带来便利。企业应定期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然而目前公历制会计分期的年报(即使是以半年报、季报),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该修订会计分期,或将其缩短,按季、月甚至旬划分会计期间。这只是会计分期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性。由此可见,会计分期对会计信息处理起着重要作用,带来很大方便。
  4.会计分期给会计信息使用带来的便利。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必须遵循统一会计期间,采用统一会计报告方式,以便于使用者阅读和理解。如果离开统一的会计分期,各个企业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则无法进行信息比较。由此可见,会计分期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带来了很多方便。
  面对上述会计分期带来的诸多便利,笔者并不赞同有些学者提出的取消会计分期的建议。事实上,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取消会计分期都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求更加相关、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的会计分期。
  (二)非公历制会计分期探索
  世界各国规定的会计年度起讫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国家以本年的4月1日至下年的3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英国、日本、加拿大等;有的国家以本年的7月1日至下年的6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澳大利亚、瑞典等;有的国家以本年的10月1日至下年的9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美国、泰国等。
  我国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公历制会计年度,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应科学分析大多数行业的经营周期和业务高峰期的分布情况,从有利于国家宏观数据统计、有利于企业经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会计年度的起止日期,改变公历制会计年度的种种弊端。
  1.降低信息服务成本。这里所讲的成本,不仅包括为提供会计信息所发生的物质设备消耗、人工成本,也包括占用会计人员节假日休息时间的情感成本,以及经营旺季进行年终决算所可能发生的机会成本等。一般而言,会计信息成本与会计循环次数成正比。另外,将会计年度结束日合理避开业务高峰期和重要的节假日,也会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信息质量。
  2.提高经济活动效益。很显然,现有的会计分期并非从经济活动效益上考虑确定的,笔者认为应该以效益为主来确定会计分期。实际操作时,可按哪类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就取哪类经济活动周期为会计分期,这也体现了效益思想。或者权衡各类经济活动周期的情况选取一个为会计分期。也可从会计工作的运行费用低的角度来选取,寻求最优或满意的会计分期,此为会计分期的优化,就是求最优的会计分期。最优会计分期就是在各类经济活动周期中寻求一个最优周期,这是理论上应该选取的会计分期。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改变目前实行的公历制会计年度,将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的经营淡季,会计人员就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便于及时编制会计报表,会计事务所也有充裕的人力和时间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4.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根据我国目前公历制会计年度,年度终了进行年终决算时,正好赶上我国最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对于会计人员来讲,是春节回家团聚,还是加班工作,确实是个两难选择,而且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仿效英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将每年的4月1日至下年的3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Z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的研究问题[J].会计研究,2009,(12).
  3.王世军.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人为“等分”吗?[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