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F3的文化差异的殊途同归

摘要:本文对F3与《基础会计》两门课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虽然两者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表象的差异却反映着相同的会计原理,即隐藏在其背后的“真理”是相同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会计概念框架 权责发生制


F3作为会计专业ACCA方向的基础课程,其与《基础会计》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笔者认为这种区别与中国、英国两国文化差异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差异却掩盖不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真理”¾¾会计基础概念框架,也就是说两者虽然“曲”不同,但并不能阻止其“归途”的同,两者表象差异的背后却反映着相同的会计原理。

一、预付费用的会计处理

在“预付费用”的会计处理中,《基础会计》是将其先记入“待摊费用(或预付账款)”,而后再通过分摊的办法,将当期的收入与当期的费用进行配比;而在F3中则是先全部将其计入费用账户中,然后再通过冲减的办法,将不属于当期的费用递延到下期予以确认,从而实现当期收入与当期费用的正确配比。会计处理的不同如表1如示:

表1



基础会计

F3

支付

款项

借: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Dr:Rent account(expenses)

Cr:Cash at bank

确认本

期费用

借:费用类账户

贷: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Dr:Prepayment(asset)

Cr:Rent account(expenses)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者在预付费用处理中的思维差异,前者是“先预付,后分摊,剔除下期预付,获得本期费用”,经历的是“先资产,后转化为费用”的思路;而后者则是“先暂计费用,后剔除下期预付,获得本期费用”,经历的却是“先费用,后转化为资产”的思路。虽然两者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计入本期费用的数字是相同的,两者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核算费用的,最终进入损益表,从当期收入中扣减的费用数字是相同的。

二、坏账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对坏账的处理是通过“坏账准备”进行的,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应收账款发生减值的,则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这里的坏账准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本会计期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另一部分则为收回的可能性较小但本期还没有实现的坏账,但我国并没有对其进行区分,都包括在本期的坏账准备账户中,并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合并列示于损益表中,这刚好符合中国人擅长综合、概括了解事物的特点。而外国人具体、明确了解事物的思维习惯,则在F3的坏账处理中得到了相应体现,其对坏账的处理分成了两个明确的部分,即一部分为本会计期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另一部分则为收回的可能性较小但本期还没有实现的坏账,前者直接冲销“应收账款”,后者则记入“坏账准备”,两者在损益表中也是以不同的项目分别列示的,前者进入“已转销的坏账(Irrecoverable debts written off)”,后者则进入“坏账准备(Allowance for receivables)”。虽然两者的会计分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损益表中的列示也有所不同,但是本期由于应收账款所形成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恰好等于“已转销的坏账(Irrecoverable debts written off)”与“坏账准备(Allowance for receivables)”之和,也就是说,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对本期利润的影响是相同的,都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核算费用,也都遵循了谨慎性原则。

三、存货的处理

《基础会计》对存货的登记方法分为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两种,不管是哪种方法,平时都要在账户中进行登记,只不过是永续盘存制平时既登记增加,又登记减少,而实地盘存制平时只登记增加,不登记减少,减少的金额通过倒挤的办法获得,到期末再将发出存货的成本结转记入“营业成本”账户,最终列示于损益表中。F3则平时并不在存货账户中进行任何登记,既不登记增加(存货增加计入“Purchases account”),也不登记减少,而只是到期末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并进行计价后才在账户中登记期末余额,同时结转计入“损益账户(Income and expense account)”,然后将本期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变为下期的期初余额。发出存货的成本则通过“损益账户”进行加减计算以后获得,并分别以“Opening inventory”“Purchases”、“Closing inventory”列示于损益表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础会计》是通过先计算,后记入成本账户来核算发出存货成本的,存货采购记入存货账户(资产类),在损益表中合并反映;F3则是通过先记入相关账户,再在账户中进行加减计算来获得发出存货成本的,存货采购记入“Purchases account”(费用类账户),在损益表中分项列示,而这种差异恰好反映了两者文化的差异与思维习惯的不同。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表所示:



基础会计

F3

采购

存货时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Dr:Purchases account

Cr:Cash account

发出

存货时

借:成本、费用类科目

贷:原材料

Dr:Income and expense account

Cr:Purchases account

期末

盘点

存货时



Dr:Inventory account(Closing inventory account)

Cr:Income and expense account

Dr:Income and expense account

Cr:Inventory account(Opening inventory account)

两者在会计处理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基础会计》中的营业成本数字恰好等于F3损益表中“cost of goods sold”的数字,即为Opening inventory加上Purchases再减去Closing inventory,也就是说,发出存货的成本都等于期初存货成本加上本期购买再减去期末存货成本,所以两者进入损益表的数字是相同的,对本期利润的影响也是相同的。

(注:本文系2011年新疆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文化差异联动教学互动模式的应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JG0203)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英国BPP出版有限公司.Finance Accounting(International)[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吴荷青,女,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