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学理念的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深入运用,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应顺应这一趋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诠释了高职会计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旨在探讨提升教师导学能力;提出了以导学理念为导向创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教师角色 导学 会计信息化 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能力的取得必须依靠课程,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细胞,课程设计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和起点。将导学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能力的形成,使教与学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学——高职会计教师角色的崭新诠释
(一)引领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会计信息化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教师首先要通过对该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考核要求及难易程度的说明,“引”其入门,充当向导,帮助学生科学、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终目的是使其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还要引领学生寻找和认知学习途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和增强学习能力。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还应系统介绍一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初步掌握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具备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的前瞻性理念,以扩展其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指导者。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完善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学时分配上,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大多为1︰1或2︰1,学生的动手时间较充足。这种学时分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教师在学习策略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能的诱导者。在学习动机和态度上对学生进行诱导,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会学习,而且乐于学习,这是教师的职责。学习动能一是学习热情。要善于诱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冲动和激情。二是自省的意识和能力。要启发学生经常性的自省,寻找不足,当操作过程出现问题时,这一点尤为重要。三是学习的主动性。对该课程多种媒体资源进行精心策划、组织和一体化设计,采取相应措施诱导、鼓励学生尝试和坚持使用多种媒体实现自我学习,并从中掌握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四是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该课程特征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身兼多职,独立完成制单、出纳、审核、记账等多项操作,发扬学生独自学习攻关的意识、勇气和执著精神。五是团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内容,不指定实验步骤,而是启发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会计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既定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学生可在上述会计核算资料和相关补充资料上,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这种角色互换形式的实验能使学生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提高在团队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发动团队共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督导者。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未来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高尚的会计道德观和执着的职业信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多谋善断、预测前景、参与决策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等。由于大学教育过于依赖学生主体参与与自我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很难自主完成学业。基于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力度,从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入手,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从而既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借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五)开发学生发展潜质的疏导者。疏导作用在于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此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点:一是个别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素质、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性,针对实践中的重难点进行指导,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和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训导。三是启迪性,要善于发掘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采用激励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勤思考、多质疑,重视学习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注入人文关怀,多进行心理疏导,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在批阅作业、评价考核、解答疑难中及时肯定成绩,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度和持久力。疏导者角色的扮演涉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心智健康、学业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是不可或缺的。
二、导学理念——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导向
(一)引导——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环境协调能力、良好职业素质等。职业能力有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信息系统架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指通过综合实训环节,提出财务业务一体化完整解决方案。教学目标设计要以目标定位分析为学生获取职业能力提供支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企业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企业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具备企业单位工作环境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软件的实训室作为授课场所。通过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财务软件进行大量的真实业务操作,训练学生熟练处理工商企业业务的能力。在完成单项实验和综合实训之后,达到与企业业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指导——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了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态度养成,教学内容设计中除不可缺少就业指导理念外,还应兼顾行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繁复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其重构的载体为模块组合: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
(三)诱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设计。
1.项目的来源。教学中的项目第一来源于教师,教师根据阶段性实验结果,修正各项参数,经过重新设计后应用于课程设计中;第二来源于企业,这些项目实时、真实,主要应用在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中;第三来源于学生,学生在日常学习之外,应积极参与各种科技项目研发和竞赛活动以及顶岗实习,将自己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势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将这三方面的项目编成一个项目库,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选择。
2.项目的分类。一是学习型项目,教师讲授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若干模块,授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结束时整个项目完成。这类项目比较简单,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以单个学生为主的方式,每个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以多种角色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所有模块。二是应用型项目,可采取分组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即完全按IT企业项目运行的模式。这类项目有一定难度,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应变能力,寻求项目的完整解决方案。
3.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开始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小组(每组6-8人),并指定负责人,教师提供几组不同的项目库供各小组选择。以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教授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和设计信息化系统;以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实践教学案例,以ERP管理系统作为操作平台,按照计算机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启发学生带着所选项目去思考理论问题,完成实验任务。项目小组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提交的作业表现为项目的阶段性分析和设计文档,系统的编码、测试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启发和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地位。
(四)督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可将课程考核嵌入学生学习过程,分阶段对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操作进行测试,做到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测评有机结合。采用学习测评积分法,促使学生不断完成各项测评任务,每次完成测评任务获得一定的积分,学习全过程结束后,积分达到一定分值,该课程即为学习通过。为了达到教、学、评有机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不少于8次的形成性考核,旨在重视学生渐进性学习过程。
(五)疏导——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1.设计学习情境个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以面向工商企业为主,鉴于学时所限,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可以以某类企业为经度,以财务系统、供应链、财务业务一体化为纬度,构建3个学习情境。
2.设计学习情境内容。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二是“三阶段”操作,即各模块或模块组合均按“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三阶段进行实际设计操作。三是角色扮演,即学习中可以身兼多职,也可以角色轮换。四是行动导向,从各学习情境的时间分配上看,教、学、评活动中学生操作的时间要由少变多。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所限,应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重视相关教学内容在学习情境中的重构与序化,强调应用性,结合企业现有的主要操作平台,融教、学、评于一体,实施驱动式项目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能力。 X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贺军.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