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
摘要:在金融危机影响没有完全消退、企业经营资金短缺的时期,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非货币性交易不失为一种缓解融资困境、降低经营成本的较好选择。本文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探讨非货币性交易,并就降低非货币性交易易货成本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本收益 非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交易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到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这部分少量的资产通常被称为差价。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少量的参考标准,通常以差价在交易双方所确定的交易额中的比例是否≤25%来确定。也就是说所补的差价占较高资产的价值的比例是否≤25%,如果是收到差价的一方,就是补价占换出资产的价值的比例是否≤25%;如果是支付差价的一方,就是差价在差价和换出资产价值之和中的比例是否≤25%。
一、非货币性交易可能发生的成本
(一)专属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由特殊的交易所产生的费用,没有这项经济交易,就不会发生支出。笔者认为专属于非货币性交易的成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非货币性交易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这种交易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交易的初期,为了找到合适的非货币性交易对象的费用就是交易前期的专属成本。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我国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物品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还会发生第二项专属成本,就是为产品定价所支付的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交易资产需要按公允价值计量,否则只能采取账面价值计量。在现实的交易中很多商品都没有公允价值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企业双方也不愿意采用对方的账面价值进行交易。为了达成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不得以高额费用聘请独立、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估价,使得对方相信资产的定价是合理公平的。第三项专属成本发生在交易的后期,主要包括与产品相关的装卸费、运输费、保险费,甚至还可能发生由于交易的资产没有达到合同的要求所发生的退货费用。
(二)税务成本
非货币性交易产生的税务成本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如若出现盈利还要缴纳所得税,签订购销合同时还需缴纳印花税。非货币性交易的税务成本在当期不属于企业的付现成本,但它会在交易后期成为企业的付现成本。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了认为最佳方案,放弃了其他的方案,被放弃的方案所产生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非货币性交易的机会成本是为了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所放弃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其他的方案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非货币性交易是不是最优方案,企业应该用成本效益原则对已有的方案进行理性选择。
(四)信用缺失成本
信用缺失是企业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信用缺失成本的具体表现为,付货物方不能按照事先约定的货物的数量、质量要求收到货物。企业为此所承担的不必要的退货费用和生产损失就构成了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成本,并且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易货交易的监管机构,出现了这类问题很少能够提起诉讼。
二、非货币性交易能够产生的收益
(一)降低存货的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
现在的企业大多只负责产品生产,销售环节多通过中间商来完成,其中经过的中间商越多产生的销售费用也就越高,而易货交易可以省去很多销售的中间环节。就国际易货交易网的统计数据可知,易货交易可省去传统销售的促销费用、广告费用和返还给经销商的利润,能够节约13%—20%的销售费用,并且非货币性交易还可以直接换回公司需要采购的存货和物品,大大降低了公司的采购费用。
(二)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银行的放贷意愿下降,再加上我国今年以来一直采用偏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非货币性交易,企业能够实现曲线融资,用自己积压的存货去置换生产所需要的原料、机器设备和服务,这样就盘活了被存货和机器设备所占的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供产销的循环,现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面临没有资金采购原材料的同时,也面临库存商品积压,销售中间环节多、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如果合理采用易货交易,可以很好地把供给和销售联系起来,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换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以保证整个循环的顺畅性,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还可以利用易货交易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比如企业要转产新产品,可以通过旧的机器设备和库存商品去换新的机器设备;还可以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去换新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来保证新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
(五)利用企业过剩的产能增加销售额
非货币性交易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过剩的产能和服务能力。企业有时会遇到以接近甚或者低于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价格来订货的订单。由于产品的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确定,所以只要追加生产的收入大于追加的成本,在不影响原有销售额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获得新的利润。通过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可以考虑这种特殊订货,因为企业正常的销售量已补偿了全部的固定成本,只要特殊的订货价格高于生产产品的变动成本,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
三、降低非货币性交易易货成本的相关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易货部门,降低相关成本
非货币性交易对外需要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对内要解决企业各部门间的矛盾,尤其是采购和销售部门间的矛盾。由于非货币性交易可以降低原料的采购,增加存货的销售,减少应收账款,所以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采购部,销售部有闲置的人力资源。企业可以把这几个部门闲置的人力资源组成一个由企业的管理层直接领导的易货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降低易货的专属成本,具体职责在易货交易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交易之前,积极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
(二)做好纳税规划,降低税务成本
纳税规划是指在遵守税收法律条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税法的优惠条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筹划,对企业的纳税方案进行管理的活动。针对高额的非货币性交易的税务成本,企业应该在交易发生之前搜集和整理非货币性交易的涉税规定,为拟定和实施筹划方案提供信息支持。不同的税收方案会产生不同的与税赋无关的成本,具体表现有:税收方案咨询费用、信息搜集整理费用、交易费用、监管费用、信息披露费用、违反税法罚款等,所以企业应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最优方案。在非货币性交易发生以后还应该对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以后的税收筹划提供经验教训。
(三)综合考虑多种方案,降低机会成本
企业在进行易货交易之前要考虑各种投资方案,减少机会损失。对存货非货币性交易而言,企业可以把存货用于对外投资,投资收益就有可能构成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的机会成本;也可以把企业的存货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公益捐赠所取得的避税效益和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也构成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机会成本;当然企业也可以把存货进一步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就构成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机会成本。在交易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积极找寻潜在的交易对象,不仅可以考虑“两方”之间交易,还可考虑“多方”间的交易。总之企业需要考虑尽量多的备选方案,然后从中选择机会损失最小的方案。
(四)建立信用甄别制度,降低信用缺失成本
信用缺失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时提供了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传递信号,另外一种是建立甄别机制。企业可以通过资信调查机构或商业代理机构了解客户的信用等级;可以通过银行的信用部门获得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还可整理和分析交易对象的财务报告资料来了解企业的资信情况。根据所能获得的资料对交易对象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套信用等级的甄别制度,以确定是否与该客户进行非货币性交易,降低信用缺失成本。
总之,企业应该根据公司经营规模、非货币性交易额、行业特征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降低非货币性交易的成本的措施,因为这些措施在降低非货币性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成本,最后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的大小,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做出适当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考虑的收益多是短期性的,要想从长远来评价非货币性交易是否有利,就不得不考虑长期的非货币性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成本、资产回收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本文所考虑的成本多是能够准确计算或可靠估计的,企业在决策时还需考虑到:国家在规范易货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在如何确保非货币性交易正常进行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发生一些无法事先可靠估计的成本。Z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华金秋.易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可行之选[J].财务与会计,2010,(4).
3.范瑞嘉.现代易货交易对货币交易的影响研究[D]. 云南财经大学,2010.
4.司徒微微.易货交易:为企业省20%成本[J].浙商,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