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内涵。因此,规范财务管理、建立新型的校院两级财务新体制、实行财务管理创新迫在眉睫。笔者从分析构建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关于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一、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前提下,适当地将财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学校二级机构中去,主要包括在规定范围内自主支配学校的预算经费以及创收经费的开支等。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财务管理僵化、资源浪费严重、学院办学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严重制约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实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将打破高校实行多年的集中管理模式,通过对学校资源的重新配置,建立起适应高校校情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在新型机制下,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管理目标、划分经济责任、实行分级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保证学校财务管理统而不死,对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放而不乱,并形成“学校掌控全局,二级学院活力倍增、全校上下协调有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为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是市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为此,高校应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经费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体制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分配、管理制度与模式;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下沉模式,将经费的分配与使用逐步下放到各二级学院;提高成本观念、主人翁意识以及资源整合与分配的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办学活力。
(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是学校财务创新的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增多,金额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统一核算与管理的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因此建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形成资金筹划、资源配置、资本运营等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新形势下的需要。此外,增强院系办学的自主权、积极性也间接要求高校赋予其财务管理自主权。
(三)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目前的财权集中管理虽然有利于统筹资源配置,保障学校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其弊端也越来越多。首先表现为经费的分配与各学院实际需求情况不匹配,造成财力资源浪费;其次,财权的集中与内部管理不善,容易造成行政和管理部门消耗大量的办公及其他经费,而对一线教学经费往往分配不足。这种资源配置的低效根源就在于原有的财务管理管理制度的缺陷。因此,建立一种合理高效的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在制度上规定学校与二级单位的财务关系,在明确财权的基础上提升院系的财务自主权,将有利于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学合理地运作、调配资金,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是形成院系特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获取资金的方式,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目前社会资金越来越多地进入了高校,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任何一所高校要想在新形势下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院系特色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者由于职位特点以及专业约束,很难了解院系的详细信息,特别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因此优势学科发展寄希望于高层管理者不太现实。而院系单位虽处在教学一线,但却不能够通过对教学和科研资金的合理分配与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实施财务二级管理制度,赋予处于教学前沿的院系充分的财务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校形成自身特色的要求。
三、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对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笔者认为,通过明确改革目标、划分经济权责,合理制定经费划拨办法、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和执行监督以及建立财务评价体系等举措,创新建立新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帮助高校走出目前财务管理困境的良药。
(一)高校财务体制改革的目标
高校财务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新管理模式。
“统一领导”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办学资金和资源。在校内统一财经方针政策,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财务会计业务领导,统一财会人员管理。
“分级管理”是指学校财经工作和财务收支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二级学院进行分级管理。即:各二级学院有权对管理的经费和分配的资源统筹安排,按照规定使用学校预算分配的资金;在学校分配政策指导下,自主制定本学院内部的经济分配办法等。
“集中核算”是指按照“财权下放,财力集中”的原则,由学校财务处集中组织全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二级学院一律不设立银行账户、不另设财务机构。
(二)明确经济权责的划分
确定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经济权责是实行二级管理的基础,在这一体系中,学校制定全校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经济分配政策,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及下划经费,按照相关制度监督二级学院的经济运行。
而二级学院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本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按照学校要求编制本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内部的经济分配办法。因此,二级学院应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在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科研任务基础上增强创收能力,通过挖掘社会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三)合理制定二级学院经费划拨办法
实行校院二级财务管理,学校应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按照学生、教师人数及专业等因素下划经费,并合理制定经费划拨办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经费划拨到二级学院管理使用。
划拨到各二级学院的经费应该包括:(1)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课酬、外聘教师费等,可按照国家和学校的发放标准进行划拨。(2)运行经费。①公务费:包括教学管理费、办公费、电话费、交通费、差旅费等。②业务费:包括教学科研支出、师资培训费、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招就费、思想政治教育费等。运行经费应以学校定额定标的公用经费标准为基数,加上由教学业绩调节系数、师资结构调节系数、科研调节系数综合计算的调节经费来确定拨款金额;(3)发展专项经费。根据当年各学院建设、发展目标及承担学校或上级专项工作任务的情况,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二级学院申报,专家评审后按专项下拨。
(四)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和执行监督
首先,高校应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通过推行校院两级财务预算制度,建立以学院为主的预算管理体系。校级预算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发展任务制定学校整体的预算方案,核定二级学院预算的控制数以及对二级学院预算细化的审核。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学院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学校核定的预算控制数内进行本学院预算的细化,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上报学校统一审核执行。
其次,高校应努力完善预算控制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由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科负责控制财务收支,保证各种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严格管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另外二级学院自身也要对预算执行进行自查监督,通过层层管理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对预算不合理地方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五)建立二级学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新制度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吸收外来经费的能力指标,比如可以设立自筹经费年增长率、对外服务创收收入年增长率等指标;(2)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等指标;(3)经费使用效率指标,包括费用支出总量与变化量、教学科研支出和行政支出比等指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对以上分类设置不同权重分别评分,在同一个分类下不同指标也设置不同权重,通过综合评价得分来反映学院财务管理绩效。
由此可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最佳选择,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实行,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财务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