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浅论新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应对危机

走过黄金十年,遭遇经济危机,转型跨越发展,当前,煤炭企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复杂经济形势。笔者就走过黄金十年,煤炭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发展回顾及分析

2002年到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GDP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其中有6年实现10%以上的增速,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煤炭表观消费量由2001年的15.04亿吨增长至2011年的34.8亿吨标准煤,平均增幅达10.6%。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为例,2011年12月平均价格为820元/吨,比2001年增长2倍以上。需求增加、价格飙升、利润上涨,各项经济指标的一路上升印证了煤炭行业风调雨顺的黄金十年,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一些问题。

(一)煤炭产能相对过剩

近十年,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建设使煤炭企业的投资额逐年大幅度上升,“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为1248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5.54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加之建井技术、开采技术及装备水平的革新与提升,煤炭企业迅速集聚了巨大产能,全国原煤产量由2001年11.06亿吨增长到2011年的35.2亿吨。然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对煤炭需求的降低与进口煤炭量持续增加造成的冲击,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将会表现得愈加明显,煤炭行业严峻的市场竞争已经开始。

(二)生产成本刚性增长

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包括各项税费、专项资金以及生产经营成本三大项。此前多年,水资源费、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安全费用等提取项目和标准政策性增加与上升,原料价格、电费、人工成本等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所有的成本细项都处于刚性增长的过程中。

(三)转型发展成为必然

在我国煤炭生产消费快速增长过程中,粗放式发展严重,产业发展仍依赖于初级产品的开采加工,煤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占比低,煤炭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少,积累增值能力差,环境代价大,经济效益低,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高速发展的十年,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并通过运用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大幅下跌

从2011年11月份以来市场煤价持续下滑,虽然2012年3、4月份走出一波缓慢上升的态势,累计上涨15元/吨,但进入5月份以后便进入了快速下行通道。截至8月1日,作为“风向标”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626元/吨,该指数连续13周下跌,累计下跌了161元/吨,整体降幅为20.5%。

煤价下跌原因如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加之新能源对燃煤发电技术的替代,欧美国家对煤炭的需求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式增长,主要用煤行业需求不旺,火电消费量、冶金、生铁、钢材和水泥的产量同比增幅都出现了回落,利润大幅下降,甚至陷入亏损,导致我国煤炭行业多种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

(二)库存不断攀升,供需矛盾加剧

经历了十年黄金期的煤炭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煤炭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然而在煤炭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企业煤炭库存量不断攀升。截止2012年上半年,秦皇岛煤炭库存量已达到1000多万吨,全国重点电厂库存煤约1亿吨,可用28天以上,两项指标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出现了电厂满仓、港口满存、煤矿满厂的煤炭滞销状态。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了《关于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将控制在36.5亿吨,并对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前三大煤炭主产地做了减产预期,预期产量分别为9.2亿吨、8.1亿吨和4亿吨,均低于其2011年原煤产量。

(三)资金严重短缺,经营压力增加

煤炭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利润降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加大。截至2012年5月底,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4.32%,补贴后实现利润889亿元,同比下降3.16%。上半年,大型煤炭企业上市公司西山煤电、大同煤业和兖州煤业分别实现利润总额24.61亿元、10.94亿元、49.56亿元,同比下降9.46%、22.81%、29.59%。同时,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减少库存,以及维护与长期合作伙伴的供销关系,应收账款进一步增加,承兑结算占比上升,现金回收大幅下降。用于安全生产和百姓民生的重点工程资金支出,甚至是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专项资金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都陷入了严重短缺的困境。

三、煤炭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策略

(一)实施稳步发展战略,夯实应对危机的基础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稳重求进”的总基调,煤炭企业要想在经济危机中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也要实施稳步发展战略,消除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要采取从严的安全策略。特殊时期,尤其要做好关乎企业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保证矿井安全长远发展;其次,要执行灵活的产销策略。建立有效的快速信息交流渠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时适量增加畅销品种生产,压缩滞销品种生产,拓宽销售渠道,保证产品质量;第三,要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现象,在企业资金短缺之时,要合理控制投资的节奏,有序、稳妥地推进涉及战略规划、安全生产、百姓民生的重点工程。

(二)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成本,不仅可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且有助于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水平,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企业应通过细化预算指标分解、强化执行过程监管、严格预算指标调整和落实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对采购、生产、销售、基建、财务等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合理组织生产性投入,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压缩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可控费用,采取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定额管理等有效措施,全面节支降耗,降低企业成本费用,在收入下滑、市场萎缩的严峻形势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严格资金运营管理,抓好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

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型企业,受行业生产特点影响,长期实行粗放型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危机环境下,企业必须认识到资金运营的重要性,把握“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这一管理核心,实行紧缩的财务管理政策,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企业良性运作。第一,制定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加大应收账款清欠力度,有效盘活资金,从源头上满足资金供给。第二,完善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高度重视资金支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严把企业资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采取低成本筹资策略,合理使用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资本市场筹资、发行债券等多渠道融资方式,使用信用延迟贷款支付,申请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应对危机的预警机制

经济危机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变得更加脆弱,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使煤炭企业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避免损失。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实现生产、采购、销售、投资、融资等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要获取行业和国家的相关外部市场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用性和完整性,使系统反应更灵敏;另一方面,提高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水平,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重要指标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预测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提高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五)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建立应对危机的长期保障

目前,煤炭行业又遭受了十年以来最大的寒流袭击,转型跨越发展成为煤炭企业长久经营的必由之路。一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鼓励煤炭与煤化工合作,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对煤矸石、煤泥、洗中煤以及煤炭共伴生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三是继续推进煤炭行业资源整合,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发展,改善“多、小、散、乱、差”的产业现状和“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事故多发、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质量。煤炭企业在产业转型、多元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优势,抓住经济危机下的低成本扩张机遇,通过理性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上市等资本运营办法,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并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企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