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熵、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一、熵理论在公司治理系统中应用

  根据热熵理论,系统内产生的熵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存在不同的热能从而出现热能差,同时,系统内各要素处于无序状态,且相互间的协调出现了问题。因些,可用熵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不少学者引入“熵”来度量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无序度,如任佩瑜等学者就提出“管理熵”的概念来量度企业管理中的无序,从而导致管理效率的递减。同样,也可以将熵理论引入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公司内部治理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因些也存在熵变。屈耀辉等相应提出公司治理熵和公司治理熵增定律。公司治理熵是指公司内部治理系统内形成的无效能耗。而公司治理熵增定律则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司内部治理系统各子系统内,不管采用哪种公司治理模式,随着时间不可逆转地推移,公司治理系统的治理熵值总会不断增大,而公司治理的效率则随之会不断降低直至最后失效。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治理系统的内外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公司内部的各状态序参量(如公司的各项制度、治理结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人员素质及企业文化等),会逐渐过时、蓑老,治理的惰性相应会不断增加,且公司内部治理各要素间会出现相互排斥和抵触,摩擦系数日益增大,从而产生公司治理内耗,即公司治理无效能耗不断增加,有效能量不断减少,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出现减弱,从而导致公司治理绩效降低——公司治理系统熵增加而使公司治理功能的发挥更加无序化。
  在公司内部治理系统中,影响公司治理熵产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1)公司各制度因素。即公司内部的产权制度以及其他各种经营管理制度有着明显的熵增效应。在相对封闭的公司内部,当公司股权比例确定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根据产权制度可相互制衡。新制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在最初执行时是最有效的,但随着时间不可逆地向前推移,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股东、董事及监事们的惰性会不断增加,将导致管理层实现内部人控制,同时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过时,从而制约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公司内各项制度发挥的作用从有效到无效的经历中,公司内部治理系统的治理熵值相应也会逐渐增加。(2)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载体,是由多层级结构与多功能结构组成,且各层及各层内各单元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治理结构将不断膨胀、老化,将导致公司治理内部结构性磨擦系数不断增大,公司治理熵随之也会逐渐增加,公司治理效率相应会递减、老化。(3)公司激励机制。 新设计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励经营者为公司努力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难度的增加,原有设计的激励机制逐渐不能吸引经营者了,经营者就有可能不会继续再完全执行董事会的决策,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障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经营者追求在职消费、短期经营绩效等机会主义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必然会增加公司治理熵。(4)公司监督约束机制。如果公司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大股东就可能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经营者就有可能以不惜损害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谋取私利,从而造成公司内部治理环境不断恶化。相应地,公司治理内部系统有序度不断降低。治理熵将不断增加。(5)公司人员素质高低。人的心智复杂性决定了公司治理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公司治理效率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事、监督者与管理者等各类人员的素质高低。如果董事不“董事”;监督者不履行其应对董事及高层管理者监督的职责;高层管理者进行逆向选择和发生道德风险等情况发生,这些同样会造成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不断恶化,公司内部治理系统的有序度随之不断降低。治理熵相应地不断增加。最终出现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运行失灵等问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要形成耗散结构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如系统要求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存在涨落等。所以,公司治理目标要能有效实现,公司治理系统也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特征。公司治理系统也确实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公司治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由公司内部治理系统和公司外部治理系统组成的,而公司外部治理系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审计市场和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公司外部市场机制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不断交换来实现治理目标。其次,公司治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来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制衡来达到相互间相对的均衡。因为公司治理系统这些治理主体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同时系统内又存在信息不对称,且系统各要素间不同力量的抗衡与较量将随系统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公司治理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同时,公司外部治理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审计市场及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市场机制也会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使公司治理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再次,公司治理系统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因为公司治理系统各个子系统,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审计市场和舆论监督等各子系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都相对独立且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各子系统间相互关系不可能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反映。最后,公司治理系统内存在一定涨落波动。公司治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结构复杂且各具特色,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的变化就其自身而言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整个内部治理系统而言则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些都可能引起公司治理系统内发生涨落波动。
  可见,作为由公司内部治理系统和公司外部治理系统构成的公司治理系统由于系统内各元素、组分的性质与数量参差不齐,能充分与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不断引入负熵流(如独立董事的引入、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引入、规范的经理人市场、完善的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竞争有序的产品市场和公正、公开独立的社会审计市场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和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等), 尽量避免正熵流(如,竞争者的竞争和人才的挖掘、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产权市场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完善、社会诚信系统的欠缺、自然灾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的流入,这样可冲减原有公司治理系统内存在的治理正熵,使公司治理总熵不断下降。当在系统内宏观状态的控制参量超过一定阈值时,能通过非线性突变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从而使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效率不断提高。   三、结论
  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司治理系统中分析可知,公司治理熵DSI是公司治理过程系统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的一种正熵,只是不同企业熵增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同时由于公司治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状态的、且有涨落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公司治理系统可与系统外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等不断地进行交换,从系统外引入新的熵流DSE(可正可负),可以使公司治理总熵(DSCG = DSI+DSE)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表明公司治理的效率高低。
  若从外界引入新的熵流DSE﹥0,则公司治理总熵DSCG﹥0。表明公司治理总熵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公司治理熵DSi逐渐增大和外界不断流入净治理正熵DSe,而呈现更快的增大,公司治理的无序化状态将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从外界引入治理负熵并尽量延缓内部公司治理熵的增长速度且超过一定的阈值的话,最终将使公司走向破产的境地。
  若从外界引入新的熵流DSE﹤0,但|DSE|﹤DSI ,则公司治理总熵DSCG﹥0。说明从公司治理系统外部流入的净治理负熵流不能完全抵减公司治理系统内部产生的治理正熵流,从而使公司治理总熵仍为正熵流,且公司治理系统总熵还会不断地增大,只不过是由于从外界引入的负熵流可以冲减一部分公司治理系统内的正熵流,从而增大的幅度没有公司治理正熵增大的幅度大,减缓了公司治理总熵的增长速度。但总趋势还是要走向无序化,说明企业内部治理效率低效或失灵,如果公司不及时再增加新的负熵输入以尽量延缓内部公司治理熵的增长速度且超过一定的阈值的话,最终企业仍将趋于无序状态,即企业倒闭。
  若从外界引入新的熵流DSE﹤0,且|DSE|=DSI, 则公司治理总熵DSCG =0,表明公司从公司治理系统外部净流人的治理负熵流恰好与公司治理系统内部产生的治理正熵流正负抵销,公司治理总熵也就表现为零。因此,公司治理系统此时达到一个临界转折点。公司治理系统也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转向有序结构,或转向无序结构。当出现此种情况时,一方面,公司应随即检查公司内部治理系统内是否存在潜在增大公司治理正熵的隐患,并且一经发现要及时消除这种隐患,以便阻止或延减治理正熵的增大速度。另一方面,公司也应积极从公司治理系统外引入新的、有效的治理负熵流,从而使公司治理的高效率得以保持或延长。
  若从外界引入新的熵流DSE﹤0,且|DSE|﹥DSI,则公司治理总熵DSCG﹤0。说明从外部引入的净治理负熵流能完全冲减公司治理系统内产生的治理正熵流,且还有多,从而使公司治理总熵流变为负值。在这种情况下,说明公司的治理效率有效,最终会形成一个更高级的、更规范有序的、充满活力的公司治理耗散结构,从而使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效率不断提高。
  有些公司的治理效率差关键在于公司治理层无视公司治理正熵的存在,从而使公司的生命周期变短。而有些公司的的治理效率好,关键在于公司管理层一方面不仅能正视公司治理正熵存在的客观性,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完善影响公司治理正熵产生的各因素来延缓公司治理正熵的增加速度;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层又不断从公司治理系统外界引入公司治理负熵流,从而使公司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作者黄亿红系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