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融资政策与结构探析
(一)直接融资政策 (1)直接融资是通过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这里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是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只是一种剩余的索取权或资本权利证书。(2)通过直接融资取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3)因为股票、债券作为金融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是通过资金市场来进行的,所以可按其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买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金市场的完善和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提高企业价值。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产权结构的调整,使产权结构更加多元化,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使其变成一种“公众型”的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利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使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克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与效率,扩大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市场化直接融资的出现不能替代企业体制的改造与控制方式的变革。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企业组织与经营制度尚未改革到位之前,市场融资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被扭曲,市场直接融资的基本功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间接融资政策 (1)债权债务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他在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后,除依法享有到期收回资金本息的权利外,不能任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议中约定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除外),债务人在承诺如期偿付本息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后,有权独立自主地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间接融资的收益取决与债务资金总成本的高低,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总成本率时,就可化解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否则将会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债务资金的本质,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不能像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理财活动。(4)还本性。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都有一定时间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期间使用,到期后企业必须足额归还本金,而且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否则债权人有权对企业提请诉讼或破产申请。(5)限制性。由于债权人不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他通过在有限时间里将自己财产让渡给他人使用,从中取得固定收益,企业取得债权人资产之后,企业经理人员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债权人的初衷,因此债权人为保护他自身的利益就会在让渡其财产使用权的同时附加给债务人一些限制条件。
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思想和使用的融资政策,其作用具体表现在:(1)通常情况下,由于负债融资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的成本,所以负债融资比例的提高,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在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负债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单位息税前利润负担的负债利息就会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3)由于负债利息是在税前通过收入补偿的,所以具有节税利益。(4)负债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当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时,一般都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大幅度的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市场价值。(5)负债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势必带来股权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集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控制权,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6)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负债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 (1)负债融资由于要还本付息,其财务风险较高要承担较高;(2)企业负债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市场风险;(3)财务杠杆效应的也有其负面影响,就是在企业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亏损; (4)负债资金缺乏财务处理上的灵活性;(5)企业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三)项目融资 (1)在通常方式下,项目的主办人凭借自身的资产和信誉举债,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还要承担项目损失和亏损的风险。(2)贷款人最初通过考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向该项目进行贷款。(3)项目融资的主要担保是基于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项目承办单位的资产抵押,项目主办人或其他参与人的合同义务、风险保证书。因此,项目主办人的财力和信誉不是融资的主要担保对象。贷款提供者对项目所有人(或发起人)没有财务追索权。可以看出,项目融资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4)由于项目融资对项目主办人的信贷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融资。所以,此项融资方法具有很高的融资杠杆能力。(5)项目融资的资金用途限制较多,只能用在指定项目,不能用于其他项目。
二、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战略
(一)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 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就是运用综合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等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对资本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就是企业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成长、资产结构、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贷款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金融市场动态、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态度、行业因素、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资本结构做出判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战略的各种备选方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进行评价,以选出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应根据企业战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对资本结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二)借鉴国外企业在资本结构安排上的成功经验 纵观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它们的资本结构安排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吻合。1984年,梅耶斯通过研究出版《资本结构之谜》一书,初步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同年,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合作发表论文《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对“新优序融资理论”作出系统论证,其结论是:企业应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要是需要外部资金,企业首先发行债券,股票发行是最后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资本结构安排主要原因是各国共同的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三)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企业自身能力的融资策略 内部筹资战略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企业可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如加强内部管理,节约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收益;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等会计政策,以增加积累,减少税收支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调度,避免闲置资金。金融信贷型筹资战略方面,即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等。证券型筹资战略方面,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措资金的来源较广,既有家庭和个人的资金又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的资金。因此,实施证券型筹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筹措到大规模并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筹资战略的运用范围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联合型筹资战略方面,主要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信用、吸收、合并、收买、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合金:《公司金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编号:J513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代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