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总结
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创新,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把农村牧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确定为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一年来的集中运做,全市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工作进展情况及工作效果。
为了推动全市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进程,市农经站在总结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财务管理电算化可行性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4年初市级财政投入70万元,各旗县财政投入347万元全面完成了前期资金投入的准备工作,并于6月份完成了统一的政府采购招标、以及设备引进、组装和试运行。目前硬件等设备各旗县市已基本到位,软件是采用市农经站和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共同研发的《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现各旗县市区正在紧张的数据录入工作。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效果比较明显,得到了基层业务人员的认可。
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市农经站对开展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概算分析,该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反映在节省资金方面:实行财务管理电算化前,全市2720个嘎查村,共有会计2720人,按嘎查村会计年均工资3500元/人计算,全市嘎查村每年工资性支出952万元,全市嘎查村按每年用于帐薄购置费平均300.00元/村,2720个嘎查村共计81.6万元。实行财务电算化后,取消嘎查村专职会计,并将报帐员(现金员)工资由固定补贴变为误工补贴,按每人每年1500.00元计,全市需408万元/年;同时嘎查村不需购置会计帐薄。这样计算,实行嘎查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后,全市嘎查村年均节省人员工资支出544万元,节省帐薄购置费81.6万元,合计节省625.6万元/年,社会效益最突出的表现是提高了财务运行透明度,有效的遏制了铺张浪费现象,农牧民因财务问题上访明显减少。促使农牧民由传统观念向现代科学观念转变,提高了经管部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二、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
1、通过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推广,变原来的“村帐乡管、先审后记、集中办公”为“双代管”,即:在不改变嘎查村集体对其所有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嘎查村的全部资金、帐务由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站代管。
2、改变原有嘎查村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会计委派制。在嘎查村级只设一名报帐员(享受误工补贴),会计业务有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站负责,由经管站选派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嘎查村会计工作,且一人可以兼任几个村的会计。
3、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规范了村嘎查的财务管理,完善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通过电脑管帐和即使的财务公开,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减少农牧民因财务问题的上访,为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4、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对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牧区劳务输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报表分析、土地承包等相关经管工作内容均能包容在一套数据库中,工作上方便快捷,为各级邻导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可靠依据,是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5、实施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电算化是新阶段新形势下农牧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创新,以财务管理电算化网络为基础随同建立起来的农经信息网,搭建的是农牧民购销平台,提供的是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可靠保证。
6、实施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电算化最终达到市、旗县市区、乡镇苏木、嘎查村四级网络化建设、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办公的目标、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开展电算化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理论知识,由于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对全市基层的业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业务人员缺乏电脑基础知识,做好业务人员的电脑基础知识培训是今后工作的首要问题。
2、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是通过网络实现全市的农经信息的上传下达,所以每年的网络建设和维护需要很大一笔经费,后期的网络维护经费急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