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成本会计教学当中学生的弱点和教师教学的难点,针对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成本会计 难点 建议
【Abstract】This text analyses the weak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difficulty of teachers at the course of cost accounting teaching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cost accounting difficulty suggestion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利息会计课程的难度相对较大,会计专科层次的课程设计中。认为在授课当中,如果确实能注意上述一些问题,那么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定会有所提高。
每次上这门课的时候,利息会计学》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带有一种 “ 畏惧 ” 感,担心学不好这门课。确,利息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必需掌握《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关知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产品的利息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最终为有关决策者提供信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计算量大且抽象的特点。
认为学生 “ 畏惧 ” 利息会计》课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实践中。
遇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等。 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局部学生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牢固。
因为一般的专科学校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㈡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当中的要素消耗。对大多数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各生产阶段的要素消耗自然不清楚。
本钱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的特点。计算产品利息时,㈢学生缺乏 “ 系统 ” 观念。产品本钱的计算是一个 “ 系统 ” 问题。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利息项目是关键,要正确计算利息项目要求会计人员必需具备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学习利息会计,弄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而感觉所学知识很凌乱。
尽管利息会计当中没有高等数学知识,㈣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数学计算,许多学生难于应付。
利息会计的教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㈤教材内容的差别。目前。内容和体系的编排上也是差异很大,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一些不便。比方在本钱的预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编排顺序(主要是一次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本钱的分析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二、提高 “ 利息会计 ” 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教学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第一节课不去直接讲成本会计的概念和内容,㈠消除 “ 畏惧 ” 心理 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 ” 心理。而是通过身边的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由学生来回答并展开课堂讨论分析。第一,使用的桌子和椅子是如何制造进去的这里我有意没有限定生产场所)生产当中都有哪些消耗?这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是看着桌子找答案;有些学生从车间的情况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推销、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消耗;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买树、伐木、推销、生产、销售过程的消耗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状况,把其中的一些意见归类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给他一个参考答案。最后,强调指出利息会计要做的就是算出桌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这就是利息会计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把成本会计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学生身边的东西。其次,利息会计并不是就成本算成本,最终目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这样又提出利息会计第二个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哪些?此时学生提出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样利息会计的第二部分内容-利息控制 ” 自然就引出了通过这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打消了学生的畏惧 ” 情绪。
讲解制造利息法时,㈡树立 “ 系统 ” 观念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 “ 系统 ” 概念。仍然以桌子为例,桌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由桌面、桌腿、桌斗等部件组成,只要这几个部件做好了组装起来便成为桌子。同样道理,产品利息也是由几个项目组成的只要产品利息项目算出来,当期的产品生产消耗便能找到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等于算出了本钱,并据此初步引出制造利息法的一般思路。
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㈢突出 “ 利息会计 ” 课程的特点 计算是利息会计的一大特点。
所有费用分配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费用的分配规范,1 费用要素的分配 从理论上讲。这一点在讲费用要素的分配时必须讲清楚。如材料费用分配的规范可用定额资料消耗或重量,人工费的分配规范可用实际(定额)工时等。有关公式的描述最好采用文字方式,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分配费用的公式可概括为:
费用分配率 =
某受益者应得分配对象数额 = 该受益者的分配规范 × 费用分配率
顺序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先讲哪一个呢?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尚无统一规范。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一次交互分配法,2 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布置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上。后讲顺序分配法。因为有了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结果,排列辅助生产部门的顺序时就容易多了否则还要专门计算一次辅助生产部门的消耗,加大了计算量。尽管这样做没有考虑分配结果准确性的逐渐增加。
尽可能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 费用的分配尽管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3 适当保管小数。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应力求准确,尤其在分配率的处置上应保留小数点后 4 6 位,否则,利用分配率计算的结果和差额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从而使有关费用分配不准确。有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不太在意,同一个例题中分配率的小数点保管位数不尽相同,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产品利息计算方法当中,4 掌握利息计算方法的难点和关键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品种法是基本的方法,熟练掌握品种法对于学习分步法和分批法均有帮助,因为品种法的顺序体现了其他两种方法的顺序,利用分步法和分批法计算产品利息离不开品种法,因此要求学生对品种法必须熟练掌握。
对品种法除了一般的讲解外, ⑴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例题介绍其计算步骤和方法,这一部分并不抽象,主要是太繁琐,通过做题使学生掌握步骤和方法是关键。为此,一般讲两个例题,一个是教材上的例题,这个例题不难,有助于学生了解品种法的过程,但是不宜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第二个是自编例题,讲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思路,进而完成其全部计算过程。通过这两个例题的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品种法。
即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⑵ 分步法有两种费用结转方法。
还原的基本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成本的还原。把各方法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本钱,按上一步骤产出的半成品利息结构进行分解,如此自后向前逐步分解还原,直到第一个加工步骤为止,然后再将各加工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加以汇总,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利息资料。具体计算当中有两种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认为应先讲第一个方法,再从第一个方法中推出第二个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
① 倒推法
上方法半成品利息项目构成 =
半成品利息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 = 本方法产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 × 上方法半成品利息项目构成
② 比重法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
半成品利息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 = 本月上方法所产半成品利息中该成本项目金额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两种方法计算公式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由以上可以看出。形式上的区别仅在于分式的分子和后面的成数项换了一个位置,前者在理解上更简单一些。目前,许多教科书是直接给出第二个方法,虽然这样做起来简单,但不易理解。
这个必需通过图示说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一是结转过程的笼统性。一般的教科书均有相关图示,尽管各种表示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同的二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各生产方法费用计入产成品本钱的份额,广义在产品的理解和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计算。广义在产品从定义上理解,只要产品生产最后的加工方法没有完工均按在产品处置,实际计算中采用如下公式更简单一些;
某步骤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 后续各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
+ 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计算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时,另外。若最终产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不是一个,则转入产成品的份额就必须考虑这个耗用量的问题。这里必需加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若干根辐条、若干颗珠子等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产成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 = 产成品数量 × 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
5 关于利息报表的分析方法
连环替代法是一个基本方法, ⑴ 在利息报表的分析当中。这个方法应该强调的影响总指标的各种因素的排序,排序的时候应该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内含指标后外延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同性质指标看相关性。替代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需让学生明白替代顺序,具体做法是按指标的排序结果由前至后逐个指标由基期到演讲期改变,改变某一个指标时,该指标前面的指标固定在演讲期,而该指标后面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某一指标改变前后的总指标的差即为该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无论是计划降低指标还是实际降低指标, ⑵ 在可比产品利息降低分析中。其对比基准是相同的即以上期实际指标为基准,所不同的只是计算总成本时采用的产量不同而已,前者采用计划产量后者采用实际产量,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纯产量变化不引起成本降低率的变化, ⑶因素分析中。对学生来说也不好理解。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量变而结构不变,对降低率的影响是降低率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比例变化,因此结果不变。这样讲学生似乎表面上理解了其实课后问学生,大多都似懂非懂,对这个问题我处置方法是给他讲一个小例题,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专科生的基础相对差一些,㈣选取合适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至关重要。所选教材不宜太难,并且尽可能大众化,以便于选择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