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给金融企业带来的挑战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将金融企业重大决策事项与管控事项均纳入其中,并在具体条款细节上体现了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内部控制规范、会计规范、信息披露规范以及财务绩效评估规范等的要求

当代经济全球化环境导致金融市场空前活跃,同时也造成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区域性市场间传递。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无疑正面临这一挑战。金融企业如何在一个充满竞争与风险的环境下规范自身的治理体系和管理行为,合理地规避金融风险,提高管理控制的有效性,成为其日益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由财政部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可以说是金融企业管理控制行为规范的“及时雨”。该《规则》从立法建制的高度,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

《规则》的两大基本特征

首先,从治理结构上看,《规则》明确了由各级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金融企业投资者以及金融企业经营者三层面构成治理体系,体现了决策管理权与决策控制权相分离的基本原则。

其次,从内容上看,《规则》将金融企业重大决策事项与管控事项——风险防范、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与费用控制、收益与分配、重组与清算、信息管理等均纳入《规则》范围之内;并在具体条款细节上体现了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内部控制规范、会计规范、信息披露规范以及财务绩效评估规范等的要求;同时反映了金融行业的特性,将风险管理置于突出地位,参照国际惯例,从资本充足、存款准备、负债水平、资产减值准备、对外投资、担保、资产处置、表外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体现了风险管理机制的要求。

实施《规则》带来的挑战

要保证顺利地实施《规则》,除了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之外,金融企业的监管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要迎接《规则》所带来的新挑战。

首先,作为金融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所面临的挑战是管理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规则》明确规定了金融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对重大管控事项,诸如全面预算、内部控制、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收益管理与资产处置等的管控内容、机制、流程等给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多,营业网点分布广,能否保证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企业各种资源实施管控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成为检验金融企业管控体系有效性的基本判断标准。因此,在实施《规则》和实现《规则》所预期的管控目标时,如何既要保证管控系统有效,又要保证管控效果,使管控机制和管控流程都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管控体系的运行目标,对金融企业管控模式与体系的设计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作为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和公信力的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或稽核)从业人员,面临着职业能力的挑战。

金融企业的业务大都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的,为了达到《规则》所要求的信息质量,确保组织的财务信息充分反映该组织的业务战略目标,提高组织财务信息生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相关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及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的相关要求,外部独立审计人员及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或稽核人员要具有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以及信息系统进行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与报告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具备一般审计知识和职业判断力,而且需要审计人员全面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审计信息系统本身和实施信息技术辅助审计的技能。因此,如何达到《规则》所要求的信息质量,是对当代信息化环境下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