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及防范*

摘 要: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兴起了对巩固经济和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热潮。本文针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今后的走向。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宏观调控


  由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经历了好几年的通货紧缩,但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回暖,进入增长周期上升阶段,投资、消费及进出口出现了全面扩张,在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阵痛后,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金融机构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因此,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综合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健全市场机制,保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相适应,同时努力消除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
  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于预期的逆转及人类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往往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着关键作用,如由挤兑风潮引起的危机,常常是由于不利信息的传播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所引发的。提高金融机构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人们预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按时公布其经营内容和经营状况,以使储户和股东明悉,且便于政府监督,有利于防范恐慌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求各国加强金融体系、政策的透明度。因为一国的国际义务是与其利益相对称的,地区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国际间的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且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各经济体的运作状况。
二、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包括:(1)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充足率,建立金融机构关闭清理制度,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提高经营的稳健性。(2)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必须与其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虽然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改进质量,提高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但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是有一系列条件的,如健全的财政预算体系、金融体制、国内借贷利率的市场化、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及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等。自由化进程过快会产生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其中尤为要注意的是开放资本市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顺序一般为:政府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允许设立外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开放。(3)重视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利用外资要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以生产性投资为主,借入外债以中长期为主。(4)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及投向要加强管理和监测。应把短期资本的数额控制在可以灵活使用的外汇储备额以内。当一国尚无条件满足全面兑换,但又需要吸引外资流入时,可通过外汇管理形成合理的外汇需求。
三、正确选择汇率制度
  在经济运行中,没有一种汇率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发挥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和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降低国际游资冲击的影响。其特点是发挥“市场修正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参与者自己承担风险。但是,汇率频繁、剧烈的波动会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固定汇率制给市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稳定了预期,有利于国际结算与资本的正常流动。其特点是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的作用并承担市场变化的风险。但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容易诱导大量资本的流入、流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兼顾了两者的优点,但这种制度既要固定,又要浮动,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掌握。因此,重要的是根据现实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选择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具有一定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的汇率制度[6]。
四、打破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
  中央政府应积极建立国家财政部门、央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借鉴跨国银行的经营模式,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在金融稳定中的收益和责任,前瞻性地设计商业银行改革方案,促进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硬化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并激励商业银行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创新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途径,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地方政府应强化整体观念,维护中央政府政策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地区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积极弥补市场缺陷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我国的历次经济过热似乎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区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如何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使之朝着激励相容的方向发展,稳定金融,应该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五、加快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改革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资本自由化、改革外汇体制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必由之路。
  金融机构改革主要是银行产权改革。目的是解决国有银行产权关系不明、所有者缺位、治理结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差等种种弊端。目前开展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房地产泡沫潜在的风险,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央政府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房地产政策法规,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予战略性的指导。具体到各级政府,要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房地产开发准入门槛,严格土地批租,利用行政手段调节开发行为。
  作为信贷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应努力提高风险意识,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准入门槛,切实加强信贷审查、管理、监管,警惕房地产泡沫出现,利用信贷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要适度降温。建立并逐步完善个人诚信体系,严格审查住房按揭贷款,防止“假按揭”等投机行为,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