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黑龙江省大豆市场问题研究

摘 要:近十几年,我国在大豆生产和贸易上经历了从大豆净出口到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转变。黑龙江是我国主要商品大豆的产地,由于我国大量进口大豆,价格又相对较低,致使黑龙江出现卖豆难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农民及大豆加工企业收入。

关键词:大豆 市场现状 营销策略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地,大豆曾是黑龙江人的骄傲,是黑龙江省几千万农民的生命线,然而,近几年跨国公司带着洋大豆横扫中国大豆产业,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大豆生产受到强烈冲击。
  一 黑龙江省大豆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之乡,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3.2%,占东北地区的64.0%;总产量占全国的37.3%,占东北地区的2/3左右。现有各种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1400多个,年加工大豆300万吨,产油酯45万吨,在我国大豆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6年开始,我国已从传统的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国,2010年1~10月,大豆进口量再创新高,4390万吨,比2009年同期上涨25.8%。与巨大的进口量形成反差的是,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的下降,今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 6718.4万亩,比上年减少575.6万亩、下降7.9%,而与大豆有竞争关系的玉米、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上涨7.8%、12.4%。由于加工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存在巨大利润差,大豆加工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进口大豆,并纷纷向沿海靠拢。
  二 黑龙江省大豆市场问题分析
  (一) 生产力水平低、成本高
  首先,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整个农业化生产中,具有明显的技术、资源和规模优势,黑龙江大豆种植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力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导致大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黑龙江大豆的出口竞争力。
  国外多种植转基因高产大豆,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单产均保持在2.5吨 /公顷左右,世界大豆平均单产也为2.38吨 /公顷。而黑龙江多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直在1.7吨 /公顷左右,在单产上无法与国外转基因大豆抗衡,直接影响了黑龙江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二) 品质专用性差、杂质多
  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生产的大豆相比较,中国大豆的出油率相对较低。美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9%,巴西为20%,中国大豆的出油率为17%左右。加上豆饼产量的下降以及食用油价格的飙升,榨油厂加工进口大豆的利润率明显高于加工国产大豆。虽然近几年我国育成了多个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大豆品种,但由于生产力和保护意识相对见较低,长期的混种,混收,混储和混销,大豆质量仍较低。黑龙江省的大豆多数为混合豆,大豆水分在16%以上,杂质在2-4%,而美国进口大豆水分在12%以下,杂质在1.15%以下。洋大豆由于种植的规模化、生产的规范化、和品种的优质化,使大豆变成了“金豆”。
  (三) 销售组织不力、竞争劣势
  黑龙江大豆营销主体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大豆由国家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市场促销意识落后以及由于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和促销经验不足的制约,使得从整体上看黑龙江大豆未发挥出应有的品牌优势。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黑龙江大豆购销渠道已经从国家粮食部门统购变为国有粮食部门、私人商贩和集贸市场的多渠道流通格局。这种格局虽然有利于引入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不同市场机制主体由于组织化程度高低差异,以及大豆质量检验、分级、储存、运输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造成大豆营销渠道混乱,特别是大豆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的时候,大豆生产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市场风险较大。黑龙江大豆协会虽然成立以有三年,但影响力有限,整合大豆营销市场、加大非转基因大豆的宣传迫在眉睫。
  (四) 宏观调控不足、保护性差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将大豆作为粮食作物加以考虑,但由于大豆单产水平较低,在追求粮食产量、保证国家安全的压力下,国家对大豆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加入WTO贸易谈判中,中国承诺对小麦、大米和玉米实施进口配额制度,当口数量低于配额时,进口关税率在1%-3%之间,高于部分进口配额关税税率将高达65%。但对大豆却没有配额限制,只征收3%的进口关税,豆粕进口关税为5%。对大豆油的进口在2005年前有配额保护,2006年后就放开,只征收9%的关税,而且2005年配额很大,保护作用不大。
  虽然2002年国家实施了“大豆振兴计划”,对以黑龙江省为主的东北地区给予种植扶持,规划大豆产业带。但是随着大豆补贴政策的实施,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化肥和种子的价格上涨。国家对大豆进行政策补贴,无疑是想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产量 ,增强大豆的竞争优势。可是生产资料、化肥和种子价格的上涨,部分抵消了国家对大豆的补贴效果。
  三 提升黑龙江大豆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一) 加大科投入,提高我国大豆的单产和品质
  要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保证种植面积的同时,关键要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大范围地区提高产量应注意“品种是潜力,土壤是基础,栽培是关键,减灾是保障”,各方面应均衡发展。黑龙江省应发挥本土大豆的特色优势,调整品种布局,按照生态区大力提高推广高产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研发。以优质和高产为前提,不断鼓励创新,加快育种步伐,促进大豆育种品种的升级换代。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规模化经营;完善大豆生产、销售的管理环节,做到专用品种分类管理。
  (二) 扶植地区龙头企业、限制外资控制中国企业
  以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公司、哈高科技大豆食品公司、建三江油脂集团等国家级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大豆深加工国产龙头企业,建立大豆油脂、食品加工、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形成新的东北大豆产业化格局。
  由于目前跨国公司投资大豆加工业很少加工黑龙江大豆,而是利用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牟取暴利。外资进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是以销售进口农产品为前提的,无限制的让外资进入农产品初加工业就等于放弃中国农产品市场,这样会加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跨国公司并购和控制中国大豆产业加以限制。
  (三) 借鉴发达国家营销经验、加大优势宣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种粮不再是收获、播种这么简单的事,农业已被充分的产业化,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条。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营销手段来促进大豆出口。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美国农产品外汇收入达590亿美元,是美国外汇来源的最大的一个项目。470万农民造就了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一个重要促销手段就是其促销员走遍世界。美国农业部现有雇员10.69万人,分布在全世界75个国家、地区,他们的任务就是向这些国家、地区推销美国的农产品。
  在营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派专门人员在主要农产品进口国进行宣传促销,大力宣传中国大豆的非转基因、高蛋白、高异黄酮含量优势,丰富黑龙江“绿色大豆”品牌内涵,扩大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
  (四) 加强政策支持,用好WTO原则
  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赋予其成员方的权利,通过增加“绿箱“补贴的种类,对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
  我国的“黄箱”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值的2%,与入世谈判确定的8.5%水平相差甚远,我国非但不用承担减让义务,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对农业增加补贴的空间。根据WTO“微量允许标准”,我国还可以建立起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补贴结构上,应有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生产环节和农产品生产者。
  (五) 加快发展大豆期货市场
  大豆期货是金融业的衍生品种,使用大豆期货,既可以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大豆种植,又可以帮助大豆加工企业掌握大豆定价权,还可以促进大豆流通体系发展。目前,影响黑龙江省大豆期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传导机制尚未建立,现货市场发展不完善,期货交易和参与主体数量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黑龙江省应尽快完善大豆期货信息传导机制,大力促进大豆现货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发展,着力培育结构合理、规模适中的大豆期货交易主体,从而利用大豆期货引导和帮助大豆种植业、加工业、流通业共同对抗来自于转基因大豆乃至国际市场的风险,最终提升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