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贡献分析
摘 要:根据2007年江苏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苏北运河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了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贡献,结果显示2011年苏北运河对沿线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1966.5639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8.3033%。
关键词:水运交通;区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法
苏北运河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十四县区,全长404公里,是我国华东地区水运大动脉。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代,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产业关联性原理,本文依据2007年及2011年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贡献。
一、 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贡献的分析基础
苏北运河对沿线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直接效果和波及效果。可以通过苏北运河相关产业单位产值所创造的GDP来衡量直接效果,根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有[1]: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通过苏北运河相关产业对GDP的后向波及效果、前向波及效果以及消费波及效果衡量波及效果,用Ep 表示[2]:
(1)
式中:
Eb ——内河航运后向波及作用;
Ef ——内河航运前向波及作用;
Ec——消费乘数作用。
在计算直接和波及效果时,需要用到GDP增值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GDP增值系数Z=(z1,z2, …,zn),是指苏北运河相关产业部门引起部门i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部门i自身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2)
直接消耗系数,用第j产品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产品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为[3]:
(3)
根据我国最近编制的2007年投入产出流量表,根据分析需要将原来42个部门合并成6个,计算出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1-1。
表1-1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7)
产出 投入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
商业饮食业
其他服务部门
农业
0.1235
0.0353
0.0039
0.0114
0.0151
0.0061
工业
0.2223
0.6528
0.5685
0.2948
0.1525
0.2506
建筑业
0.0002
0.0003
0.0091
0.0032
0.0037
0.0096
运输邮电业
0.0180
0.0239
0.0864
0.0767
0.0388
0.0331
商业饮食业
0.0285
0.0463
0.0432
0.094
0.1119
0.0883
其他服务部门
0.0149
0.0102
0.014
0.0251
0.0185
0.0477
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基础上,经过计算可以得到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联系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C。
二、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贡献
1、直接贡献
据《2012江苏统计年鉴》[4],2011年苏北运河劳动者分工及其人数、年平均工资见表2-1。
表2-1 苏北运河劳动者构成及其年平均工资
劳动分工
水上运输服务
装卸
仓储
水利管理
环境管理
公共设施管理
人数(万人)
2.4
0.25
0.2
1.6
1.2
0.7
年平均工资(万元)
4.2017
4.3453
4.5615
4.3889
3.076
4.55
计算可得苏北运河劳动者报酬为25.9811亿元。
苏北运河固定资产主要分船舶、船闸、泊位、码头和航道,由于建设和修建的时间不同,故在计算时都采用其现值。据苏北运河航务管理处统计,苏北运河现有船舶约1.8万艘,平均每艘船现值约70万元;现有船闸26座,平均每个船闸现值约2亿;船闸每五年大修一次,平均每次的大修费用约800万;根据江苏统计公报统计数据得知,苏北运河沿岸四市泊位共1330个,泊位平均价值约800万元;根据中国江苏网报道,苏北运河航道价值约为20亿元。假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50年,采用直线折旧法,则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为:
(25.9811+126+52+0.016+114.4+20)/50=6.7679(亿元)
由于机制改革和负担过重等原因,1999年以后,运河的营收利润率和营收利税率均为负值,在此忽略。2011年苏北运河直接创造的GDP为:
Ed=25.9811+6.7679=32.749(亿元)
2、间接贡献
3、三、结论
本文根据苏北运河2011年的统计数据,计算了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直接贡献;依据2007年江苏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了苏北运河对沿线经济的间接贡献;最后分析了2011年苏北运河对沿线GDP的贡献及对沿线GDP的贡献率。与2006年6.9531%[3]的贡献率相比,苏北运河对沿线GDP的贡献率增长幅度较大,这与此阶段苏北运河沿线政府部门加大对运河航道投入密切相关。通过对苏北运河社会经济的贡献分析能够科学的评价运河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指导区域运河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进而提高航道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内航道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