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本溪重工业与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摘 要:在中国转型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聚焦本溪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具体考察本溪重工业和旅游业的产值、GDP占比以及人均劳动产出等指标,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重工业,旅游业将会成为本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溪就业结构也会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重工业部门转移至边际生产率较高的旅游业部门。

关键词:人均劳动产出 产值 GDP占比



一、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相较于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制造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这是基于对上世纪下半叶工业社会发展进行观察所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随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过半,服务业已然代替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以美国为例,1970年服务业部门总产值就占美国GDP总量的61%,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77%。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这种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阶段,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从低到高的不同阶段,三大产业经济总量之比也呈现出“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演变趋势;与此同时,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拐点等劳动力转移理论,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流动也出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分布规律。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产业,加上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高投资驱动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模式”也得益于丰厚的人口红利。然而这种模式却是不可持续的,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部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这引发了大量有关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讨论,热议的话题之一便是劳动力是否会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消失,“刘易斯拐点”来临,有限的劳动力将由较低生产率部门转移至较高生产率部门。因此,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有学者预测,未来劳动力会由第二产业部门转移到第三产业部门。



二、本溪经济情况概要

2010年,本溪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之比约为5:62:33,这是符合工业化城市标准的典型指标。本溪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禀赋。在这种资源禀赋优势下,本溪也形成生物医药、钢铁产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集群鼎足而立的格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受益于政府这只手的扶持。2006年,本溪被正式批准为省级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基地。

相较于生物医药产业,以钢铁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和旅游业则是市场这只手的调节作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初期,本溪便以“钢铁城市”著称,拥有本溪钢铁集团和北台钢铁集团两大钢铁龙头企业。2009年6月,迄今世界最大的单体矿——大台沟铁矿的发现,成为本溪钢铁产业发展的新契机:20平方公里的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落成,园区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扩散到整个重工业领域。同样受益于山地资源禀赋要素的还有旅游业。青山怀抱、树木葱郁、湖光山色的本溪,也享有“枫叶之都”的美誉;而且地处辽宁中部地区,位于辽宁七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故而交通便利、方便短途旅行。



三、实证分析

1.产值及经济总量占比分析

本溪地区旅游业和重工业表1所示,无论是旅游业总收入,还是重工业增加值,都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本溪旅游业总收入才1.99亿元,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98翻,达到194.60亿元。从1997年到2010年这14年间,本溪旅游业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大致为691%,实现了指数级增长。重工业增加值虽然不及旅游业迅猛,但也从1997年的41.99亿元,上涨到2010年的398.50亿元。这14年间,本溪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倍之多,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0%,实现了持续的稳步增长。与此同时,从1997年到2010年,本溪地区的经济总量也从114.33亿元上升至860.4亿元,翻了7倍之多,14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在47%左右。这说明,本溪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只是略快于地区经济总量,而旅游业的增长堪称数字奇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增长势头中包含了货币的通货膨胀因素,真实值比表1中的数字要小一些。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在这里,未经处理的数据也能较好描述本溪旅游业和重工业的跨世纪发展。





表 1 本溪旅游业和重工业产值一览表(1997-2010)

年度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重工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经济总量

1997
1.99
41.99
114.33

1998
2.69
45.25
121.89

1999
3.47
45.14
133.29

2000
6.97
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