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担保:风险和发展互为经纬
如果企业只对最有信誉的顾客进行信贷销售,那么它不会遭受坏帐损失。但是,它可能损失销售额,企业因损失这些销售额而放弃的利润可能要比它避免的坏账成本还要大。为确定最优的信贷标准,企业要把信用的边际成本同增加的销售额的边际利润联系起来。
适应中小型企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创造不断改善的社会信用环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担保产品开发风险规避培训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担保行业最新监管、扶持政策解析与发展趋势;担保产品多元化开发与担保方案设计实务及风险控制案例分析;反担保措施设置及抵押、质押资产评估与...[详细]
制度建设才会越成功。深圳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简称担保中心)以担保业务风险
新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和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及用工成本控制实务操作高级研讨班
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享知名劳动法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学员了解劳动合同法修改趋势,了解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应对策略,学习劳动法风...[详细]
房地产开发全程票据处理技巧与税务风险控制课程
房地产企业账务处理的对象就是票据,票据处理的水平反应一个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税务稽查的关键所在也是票据,业务无票、白票如何处理?票据中的风险何在?如何在票...[详细]
采购合同的风险控制与合同管理
采购合同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采购合同的谈判与签订,采购合同管理的一般方法,合同谈判、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合同发生争议时的补救方法等,旨在使学员充分地...[详细]
控制和担保业务发展看作是互为经纬,来进行业务、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全新设计和流程再造。
这种对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描述表达了保险与进取的矛盾关系。也直接反映在担保中心历年统计图表上。2000、2001、直至2002年风险控制
新法下劳动用工管理与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控制操作实务高级研讨班
用人单位如何进行员工管理,在日行管理中有哪些常见误区?企业如何制定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如何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对员工加强管理?因员工关系管理不善引发...[详细]
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与涉外贸易合规筹划
针对企业对待贸易安全风险往往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的现状,本次培训将全方位系统讲解进出口企业风险控制的政策运用、策略和方法,深入讲授国际、国内贸易法规,结合实...[详细]
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制定及风险控制
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制定及风险控制课程培训,内容涉及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性质及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实务操作技巧,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和...[详细]
成果曲线是缓慢向上渐进的,担保放大倍数(=当年担保总额/加权实收资本)分别是2.63、1.27、2.19。而到了2003和2004年出现了急速向上升的趋势,担保放大倍数分别为6.34和10.87;担保总额由2000年的1.111亿到2004年的21.7334亿元人民币;代偿率由2001年的0.80下降到2004年的0.02。在岗人员由19人增加到46人。贷款资金风险控制和担保覆盖面都达到国际水准。国际通行水准为10倍左右)。而直至2013年,大部分(如果不是绝大部分的话)国内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只是处于2-3.5倍之间。
上面的历年统计图线反映出担保中心的学习曲线,那么为什么2000到2002年这段时间学习率较低(扁平上升),而2003到2004年间的学习率会出现急升呢?可以判断在中小企业担保融资这一高风险和低收益的行业中,开始时学习率较低与担保中心的人员对待风险的“保守态度”有关。在把坏账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强大压力下产生的较为“狭窄”的思想。但是,当经历过了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实践过程之后,对于如何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设计和整合出了可行的措施,进行过效果检验,并且对信用担保和价值创造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平衡,思想压力和行为压力最终得以解放。
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备的环境下,担保中心认真实施自己开发的“四全风险”管理体系(即全面的风险意识、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全新的风险管理手段。)。该体系划分为风险防范(风险预防、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化解(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处理、风险补偿)两个部分。这里重新组合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属于风险防范范畴。有两个方面,风险预防和风险识别。
1.风险预防
体制定位。担保中心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市政府监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行政策性目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对担保中心“指定担保”是担保中心的体制定位。由财政直接出资或向银行下达贷款指令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政策性的基本特征是担保机构以事前承诺作为保证,事后再作补偿,不利于担保风险的事前控制。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政策性意图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实现是上策。
2.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
项目评审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点。担保中心实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建立了由担保中心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外聘离退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会计师: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并定期轮换。对技术专业较强的项目,担保中心实施专家评审制,对技术状况、技术前景及技术风险进行论证,为评审决策提供支持。
法律及法务操作。这是另一重要的风险控制点。配备以内部律师法务组、外聘律师事务所和司法界离退休高级管理人员担任高级法律顾问的三层法律保障体系,严格项目签约、抵、质押登记手续和项目放款程序,防范法律和法务操作风险。
当企业想要变得超高效的时候,他们往往要求评审支持的人事(培训)经理为这些部门有效地配备人员。但这往往致使情景陷入混乱。往往,这些解决实质性问题的专家不在场,而接电话的助手和秘书之类想当然地把来电问题错误理解了。这说明其中的问题是在做(人力)资源配置时必须要意识到人员的直接成本和失去业务的隐性成本。有必要对配置的人员针对业务框架做岗前培训。
另一方面,加强这类高级管理人员的认识,让其了解到运营与流程管理的效率是一个有力的竞争武器。许多这类高级管理人员来自公司的财务、法律、战略或市场部门,并在相应工作领域树立了各自的权威。他们经常对运营不以为然。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公司的管理人员本身应当能够创造性地建立起运营与流程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
其它流程控制点。担保中心以项目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为目标,设定咨询、申请、初审、项目调查、评评审、放款、保后跟踪、项目回款等业务流程;以审、保、偿分离为原则设置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形成责权分明而又相互关联、相互制衡的风险预防和监督体系。
担保中心的gmis系统属于动态负反馈的自平衡系统,以其灵活的系统结构,涵盖担保机构在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业务角色、业务流程、业务模板、业务消息、业务工具等各个方面的流程和环节。
在一个处于最佳平衡状态的作业系统中,第一阶段的输出就是第二阶段的输入,第二阶段的输出则是第三阶段的输入,依此类推。这样,通过运用gmis系统来解析项目信息和状态,实现项目的自动流转,避免业务人员跨越、遗漏、非程序产生的操作风险。
然而在实践中,这样一种“最佳”的设计一般不重要也不需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阶段的最佳营运水平是不同的,甚至根据环境变化是具有适应性的。这可以通过加班等暂时性措施来实现。或者像担保中心那样在各个流程之间设定“节拍”。也可以在瓶颈过程前设置缓冲库存,以确保瓶颈一直保持工作。另一种方法将一个部门的设施复制或添至另一个部门,让这个部门变成独立。
风险文化。遵循人为本、队伍素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风险文化,担保中心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确定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按需设岗,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坚持市场化原则消除了可能来自主管部门等方面的指令担保和感情担保,从源头上堵塞风险漏洞。担保中心人员的学历结构以研究生及中级以上职称为主,比例占弓66%;年龄结构以有一定工作经历、年富力强为主,26岁至38岁的比例占67%;知识结构以复合型的为主,比例占79%;内部配备比例以业务为主,一线业务人员比例占73%。
学习能力。其中有两个因素:学习率和初始水平。这类高学习能力的新入职者可能开始的起始点低,但是他们的学习速度快(学习率高),比起工作经验在更高起点的人员来,选择前者会更好。这是因为不仅学习率本身很重要,操作时间本身也很重要。特别是公司从事的是需要长期履行的担保项目,这类高学习能力的成员很快会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