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改良
部门里刚有一个回流的员工,半年前在他的生日午餐时,那时他跟我说想去干干金融,去证券交易公司做基金,他说那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不想到老时留下遗憾。听到这里,我把本来想好说服他留下的话咽了下去,既然是他的梦想,我说:好,不管它是什么,是你的梦想你就去追吧。这句话不到半年,他打来电话说想回来做财务了。后来来我办公室倾吐了他的心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讲到他在拉别人投资基金时,他说:每天给别人打两百多个劝说电话,我不能想象我今后三十年都过这样的日子?
有点生活阅历的人一下子就听出这小伙子的浮躁了,哪有第一年干啥后面就一直这样干下去的?这位大学毕业不到三年的同事的表达也许有些夸张,但却说出了一个渐进改善的问题。今天就这个话题展开谈谈。
前几天翻阅到HBR(哈佛商业评论)一篇题为“精益创业”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就是让你最后成功创业的项目或产品大部分情况都是渐进改良而来的。你的第一次创业的点子也许很有新意,让你涉足某个领域,但随着与客户的交流和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你很快把你最初的创意进行了修正,经过一轮轮这样的修正,你最终定位的成功产品与你最初的创意也许相差甚远,这里揭示了创业者通过市场反馈逐步完善创意构思的市场本质。像IT行业鼎鼎有名的IBM,现在一年上千亿美元营收的规模几乎全部来自软件与服务业,再想想它早先安身立命的业务根基,用它的名字来诠释最能说明问题了: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国际商用机器)的缩写,它现在根本不卖机器硬件了,已彻底转变为一个以卖软件为主的咨询公司了。这里面有两点商业或者说人生智慧值得借鉴:你后30年要做的也许与你现在所做的没半毛子关系;第二,不能用彻底的转型来否定你现在所做的一切。这里边关键的一点是渐进改良。人们常常用戏剧化的方式来看待一个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产品,媒体喜欢那些擅于高瞻远瞩的成功人士的传说,似乎有这么一群独具眼光的天才,他们可以看穿未来,并且制订一套完美的计划来实现预期目标。不过,现实世界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都觉得iPad是一款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产品,但是在史蒂夫•乔布斯看来,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在2003年就开始构想了。依靠各种软硬件创新的不断积累,还经历了各种失败,才在数年之后推出。
失败是常态。我儿子最近在大学的IT办公室做暑期工,经常要给别人连接路由器和装系统,他和我分享的他的一点经验观察就是:第一次做新的东西总是做不对的。不是物理连接出了问题,就是哪个系统设置没勾选到。对此,我深有同感。每次搞活动,特别是出现首次尝试的环节时,比如说没有去过的户外场所,培训时新租用的培训室,第一次总难做到完美。或者音响线太短够不着,或者户外阳光太嗮忘记提醒大家带防晒霜,这样的差错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做事后的总结。比如说,最近的一次培训有这样一个讨论课题,小组成员的剧本我故意设置成“貌似一样其实关键细节是互补的”(这个游戏是围绕着“不要轻易去做求同假设”的要点展开的),这个有时间限制的游戏的成败攻略便是越早发现剧本不同做对的几率就越高。于是,各个组的座位安排就很重要了,有一个组好像突然发现了惊天秘密,大叫一声:啊,老师,我们的剧本是不一样的!这一叫坏菜了,其它还没发现的小组白白捡了个大便宜。所以,回来后我便写下这样的课前准备总结:预订会议室时确保有延伸小教室或足够大的休息走廊以打散各个小组。就这个游戏,我遇到的囧事不止一回了,还有一次,六人一组,但有一组零时有一人请假没来,所以发到桌上的资料必须收回一份。而六份资料中,只有四个不同剧本是关键资料,缺一不可,另两份是跑龙套的,缺了也没事。结果收回来的那份恰恰是四份中的一份,这游戏便玩不下去了。当时我只能看一下邻座的资料,要了一份非关键的置换回来,结果,一个细心者发现了,嘀咕了一声:我们的资料不一样吗?培训结束,我只能再添加一条这样的总结:资料按顺序放在信封里,不重要的两份放最下面,需按组员人数零时调整时,总是从最底下抽出不用的资料。
至臻完善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改良的过程,即使改得面目全非也无妨,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走扎实了,一步步按正确的方向走就行了。何为正确的方向?简单来讲,对于创业者,按市场方向去调整;对于打工者,循着自己的心声和激情去做就行了,总会让你找到自我发挥与外界需求的交叉平衡点的。但千万不要被“我无法想象今后一直做这个”的想法所吓倒,这里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用今天有限的知识去限定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明天,这在每年都有好多行业和技能要淘汰的信息时代尤为显著。第二个问题是你在今天的工作上是否已做到极致?那天,我问了那个小伙子这样的问题:电话销售也有好多学问,你有没有尝试着去总结总结?比如说什么时间点打给别人最令人反感?什么类型的人最有闲来接这样的电话?从对方的语速与口气中能听到什么暗示?这不是做几个月就能提炼出来的。最好在深度上扎一段时间,就如同潜水潜到深处,不要马上浮出水面,要知道有些鱼一天只有某个时间点出来一次,没有耐心是看不到独特的风景的。改良的前提是积累,积累的素材来自自我观察或外界反馈,观察和反馈的来源是足够多的生活个案。所谓的捷径,也即精益创新主张的不过是有意识地及时从市场反馈中去总结,以免多走弯路。但不管怎么说,循序渐进的模式没有变。反过来讲,只要每一步操作是有意义的,比如说每一次实践都找到一些问题,在经验清单上加上一两条自己的提炼所得,也就不用太操心三十年后做什么了。重要的是去获得一些具有可复制的通用技能,比如说我与那个小伙子分享的通过电话销售学习倾听,也许某一天会有一门“电话心理咨询” 的职业,你不是已经在那等着了!
创意的成功在于市场的接纳,那是你无法掌控的另一半,通过琐碎的事务操练某种通用技能,那是属于你的这一半。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太不靠谱,其实说的是从来没为自己做打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