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思维
据统计,二战期间每2.5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看到这个统计结果,你是否会觉得抗战歌曲里那句歌词“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有意淫之嫌?
数学界有爱因斯坦之称的歌德尔曾这样说过:人类语言所能作出的任何定义都是不完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浓缩了中西文化在探索世界方略上的本质差异。中国有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可至今好像还没出过有划时代贡献的自然科学家,相反,中国的诗词倒是美誉天下,无与伦比。因为我们习惯以模糊与宏观的方略来探索思考,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考的也是美文一篇。作为百花齐放的一种方式存在倒也不错,但若以压倒性方式作为唯一标准,就有失偏颇了。我们所谓的大家之作,有时还真不能深究。让我摘引一个文学家与思想家的传世之作来讨论。韩愈在他的明篇《原道》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古之為民者四(士农工商),今之為民者六(士农工商佛道);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大意是说古代只有四类人,现在多了不种不收的白吃饭的佛道之徒。原来一个农户种的量分给四家吃,现在要匀给六家,自然会造成资源匮乏。韩愈进而把社会上与日俱增的偷盗归到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上了。韩愈痛恨佛道,用他自己的话说:“二教不遵从先王之教,所以是夷狄之教”。这也无妨,个人观点嘛。但其立论实在经不起推敲。其模糊逻辑让他做了一个过于简单的假设:类等于个数。行业从四类增加到六类,原先能分得四分之一粮食者现在只能分到六分之一了。这实在是一个小学生都不该做错的简单数学题。
学象形文字长大的国人善于形象思维,但久而久之数字思维能力就退化了。这一点,东西方有着天囊之别。这几天正是NBA季后赛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姚明以前效力的火箭队依然受国人关注。这支联盟最年轻、首发5名球员中80%为新面孔的菜鸟球队居然能打进季后赛,靠的就是数字化管理。以数据分析见长的球队总经理莫雷(很好玩,球队像是公司运作)帮主教练确定了以篮下突击与三分球为主的打法,彻底放弃2分中投,因为后者的效率与难度比值最差。就这种奇葩打法,居然得到了全联盟最高的场均106分进攻得分。再看美国的黑手党,以前靠拼命的方式打天下,现在开着稳赚不赔的赌场坐享其成,靠的就是庄家平分占先这一条看似微不足道的优势,其51%的获胜概率在规模经营下足以让其赚个盆瓢钵满。
数字化思考可以帮我们从模糊中提取本质,从无序中理出头绪。我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从来不看国内的政治新闻,什么十八大,什么新闻联播,听上去都一个样。内容看上去比较枯燥,这我不否认,但用数字统计的方法还是能品出点味道的。比如说,十八大与十七大的报告对照起来研读,以前毛泽东思想全文提到7次,这次只有两处提到,这个就是新的风向标了。现在推广产品流行做市场调研,我觉得这市场调研就很有学问。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取样不具代表性,那将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自然也是垃圾”)。比如说要推出一个新的饮品,我们通常怎么做:在地铁门口或其它人多的地方发个问卷,让受访者打钩选择,完了回去做统计分析。这样的调研貌似定量分析,但由于思维起点是模糊逻辑,出来的无非是“78%的人会尝试碳酸饮料”之类是而非的结论。什么叫做“会尝试”?如何界定“会与不会”?这就像我们坐定餐馆要点菜时总会脱口而出说的那句“随便”。我们很多操作说明中常见到的“大概”、“少许”和“一般情况”这些约词都经不起推敲。
说到操作说明,我想到一次团队活动,我让大家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让一个从未摸过领带的女生上台,眼睛蒙上,让另一个男生口授她如何一步一步地打领带。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更具挑战性的,那就是回去写一份操作说明书,要求连他奶奶也能照着打出像样的领带。交上来的说明书,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写得是否合格:看其中有没有数字说明。回到刚才的饮品调研报告上,一个麦肯锡的咨询师告诉我他们是这样指导客户的:找一个小区,数一下住多少户人家,再数一下有多少个垃圾桶,然后找几个点的垃圾桶观察,翻看一周到底有多少个饮品包装盒被扔进垃圾桶,每种品牌各占几盒。这样统计出来的分析报告要比问卷调查靠谱得多,而且推算开去,基本上可以算出某个城市的潜在消费量。
数字化思考有时还能纠正我们不以为然的错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他的一个总经理朋友一直抱怨时间不够用,德鲁克去他企业观察了一阵后就提出了一个令这位总经理十分讶异的发现:你花在会议上的时间太多。总经理不信,于是就让秘书记录,一周下来发现开会居然占到55%的时间。这让我想起以前公司里一个爱网购的同事,她从来不觉得自己买了太多的东西,结果现在淘宝的贴心统计让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年的网购金额已为国家作了五位数的GDP贡献。数据化管理还可以大量地运用到公司的精细化运作上。我们公司做的产品是给智能手机配套的,现在智能手机的产品周期越来越短,平均只有9-12个月了。如果沿用以前的每月业务例会来管理便显得落后了,我来到公司不久就将月会改成了周会。像工时效率,只有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才知道浪费在重工、等料和机器维修上的人头工时居然有那么多!有了跟踪到位的分析,才可能对症下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实践经验就是要学会向系统要数据。其实,我的感觉是现在的ERP系统很多强大的数据和报告功能都未用足,很简单,就像我们手头的任何一件电子产品,从手机到电脑,有太多的功能与应用程序我们碰都没碰过。企业里的数据真空就是这样产生的:用户部门对系统的功能不了解,而IT技术部门又不明白潜在的用户需求。所以,这两者的对话很有必要,有些应用完全是一张纸捅破那么容易。这也是现在很多管理期刊中热点讨论的“大数据时代”,英文的“Data Mining(数据挖掘),其实国外早就流行了,至少在我98年读MBA的时候就学到了。只是现在数据信息技术的突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应用空间。
午睡的时候翻到一本《读者》旧刊,有篇文章说到一个神奇的达芬奇公式。画家先生达芬奇观察发现:同一高度所有树枝粗度的总和等于树干的粗度。具体说来,如果一根树干分叉为两个树枝,那么两个树枝的横截面积之和等于树干的横截面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定律并进而发现这种结构最有利于抵御风力。读到这里,跳入我大脑的却是这样一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关树的猜想,东西方的哲人居然有如此迥异的观察。前者借用形象的文学比喻,后者诉诸精准的数字思维。
安越点评:在当下这个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改变了市场格局,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面临着彻底的重塑。对于企业来说,简单的广告推送效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客户人际间的传播。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大数据”的机遇,用数字化思维更科学地来建立用户的认知与粘性,做好数据的积累、数据的规范、数据的细分和数据的利用,这种思维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安越总经理马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