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深度
刚结束的欧洲杯半决赛,很多人为C-罗未轮上踢点球就被淘汰而惋惜不已,其实就算凭运气战胜了西班牙,决赛碰上意大利也一样没戏。在我看来,葡萄牙输在板凳深度。板凳深度是NBA里的一个专业词,反映一个球队能替补上场的球员数量与质量,在足球上可以引申为场上能帮球星挑大梁的角色球员。葡萄牙队的世界级明星球员还太少,明星级球员不只是球技高超,其心理抗压能力也要有王者风范,也就是常说的“大心脏”球员。很多人怪罪纳尼打乱了队友的罚球次序导致下一个主罚的阿尔维斯心理失衡而踢飞皮球,这说明什么?还不是他们经历过大场面的明星球员太少吗!反观西班牙,同样说罚点球吧,开罚前很多人为西班牙担心,他们队中的点球大师哈维,还有俱乐部里的操刀手席尔瓦都被中途换下了场,形势似乎不容乐观,但结果还是西班牙笑到了最后。其中第四个出场奠定优势的拉莫斯更是玩出了勺子点球,一个后卫能玩出这等花活,可见西班牙的技术功底有多深厚!以我的观察,西班牙是赢在综合平均实力上。其实,像现在的豪门球队一般都有两套阵容来应对一个赛季的比赛,比如巴萨和皇马,像马斯切拉诺和伊瓜因都是世界明星级的球员,放到任何一支队伍都该是首发,但在这两支队里他们只能轮换出场。这就是板凳深度,也即我们常说的底蕴。
说到底蕴,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具有渗透性的概念,例如文化或机制。是的,我觉得板凳深度不只是一个体育竞技概念,一个国家,乃至个体的性格都有一个板凳深度的问题。
先说说国家吧。比如说最近令国人振奋的神九与蛟龙,真是应证了那句亢奋的诗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很多国家把这些提升到科技国力的高度来赞誉中国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只是现象级的,而非本质性的。就像葡萄牙队出了个炫目的C-罗,但整体上还欠火候。就拿科技水平来说吧,我们处于领先水平的项目实在是屈指可数,如果套用NBA篮球术语,可能连一个五人的先发阵容都凑不齐,更遑论板凳深度了。科技界的总冠军戒指,美国这个大腕可是从手指到脚趾戴了个满。论学术界,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超越其它所有国家之总和;论工业应用,像苹果,英特尔和波音飞机这类行业领头羊的公司比比皆是。这些绝非朝夕之功,在于他们深厚的底蕴,在于板凳深度。往深层次探究,要归因于美国的移民机制,它用最宽松和相对最平等的文化机制来吸引和包容全世界的人才,比如说代表信息时代尖端技术的芯片研发,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产业圈有着全世界最密集、最深厚的人才基地。深度必定是广度基础上不断沉淀的积累结果,就像一支实力超群的球队,它拥有的并不是最多数量的高水平球员,其每个成员都是有鲜明特点的,甚至是互补型的,这样才能构建有竞争力的深度。同样,美国的科技界也有不同族裔的特色优势成就了百花齐发的互补优势,比如说本土科学家因着语言与文化的优势熟悉市场,因而善于应用端的设计与研发;而像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因着超常的智力和刻苦精神,用一篇篇论文和一项项专利在为美国科技界填补着基础研究的一页页空白。所以,中美的技术差距,就像中国篮球队与美国梦之队的差距,或者换一个过瘾点的说法,就像美中乒乓球之间的差距。实质都一回事,板凳差距太大了。
讲完国家说个人。其实就个人性格而言,也有一个板凳深度的概念。最近在读《全脑优势》这本书,在大家熟悉的左右脑的基础上更细化成ABCD四个不同的区隔,分别代表一个人的逻辑分析、组织规划、人际影响和宏观直觉能力。在两周前的领导力内训课上,在每个经理做完各自的性格测试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先天奠定的还是后天养成的?答案众说纷纭。我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和大家分享了我的生活观察:一个人的个性受后天改造的程度取决于他愿意接受改变的自我开放程度。如果一个人拒绝改变,那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三岁看到老,比如说,小时候是急性子,到八十岁还是急性子。我不相信在他三岁到八十岁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外界提醒要他有所改变,更可能是他用这样的一句话给打发了:嗨,我就是这种性格,没法变了。这样一种人,性格元素极其单薄,是最没板凳深度的。生下来是A区性格,就一直是A区,从来没有沾染一点B、C或D区的互补优势。
反过来,一个随时愿意反思(即先贤所说的一日三省),觉醒之后愿意付诸行动的人,他的大脑要比常人“深刻”许多。真的,我说的是表面意义上的深刻。你的经历每带你到别的区域游走一圈,一番不同的操练必定会在相应区域的大脑皮层留下一些回路,而这种记忆是获得性的。比如,A区的人急性子偏多,如果能有机会操练操练C区人见长的倾听与同理心,以后碰到让他急躁的事情时,他C区的大脑曲沟会提醒他耐心与淡定一些。同理,一个人可以在这ABCD四个区里反复游走,一遍遍地深耕自己的大脑,进而成为具有多种性格元素的“复合人”。有了这样的丰富内涵,我们就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展现我们性格中的不同层面了。正如一支游刃有余的球队碰到有强力中锋的对手可以祭出小快灵的阵容;遇上跑轰球队时,能遣出善打阵地战的老将压住节奏。板凳深度使然。
与人而言,我们如何发挥性格上的板凳深度优势呢?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们就要作相应的调整。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我自己经历过这样的调整。原来在德国公司凡事都有一套套规则的时候,速度与变通就是稀缺的优势了,那个时候就该发挥出身上的世俗智慧“Street Smartness”了。我在原来德国公司的时候,有一阵因为总部内审发现“寄售货物(consignment)货权仍记在母公司名下不符合中国海关查账要求”的所谓违规操作,一下子把海外货物寄售中国的商业模式全取消了,到后来连供应商的寄售都不能做了,简直是自废武功。在这种凡事强调恪守规则到自捆手脚的环境下就得发挥自己的“巷战本领”了,用变通思维去突破常规,也即释放D区性格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其实海关是不在乎你在哪套账本上以哪种方式记录的,所以我就创造了一个当地与总部两张报表的GAAP Difference(准则差异)来满足双方的要求。后来,我来到现在的美国公司,发现这里的生存法则是变化,产品周期到营业模式常常是几个月一变。所以,我的首要任务是变中求稳,强化规则的持守,即发挥B区性格的条理能力。我在德国生活几年练就的“购物清单要按类别开列”的条理精神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我之所以在现在的公司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培训,一是有激情,二是我觉得一个变化快的公司需要强调规则文化。这里每个人都是巷战高手,我就得有所调整,祭出纪律的一面来平衡。
还有一种平衡调整是与你的团队的磨合。如果你的手下是个团队建设的高手,是C区特征明显、善于调动气氛的交际型人才,那你就该把这方面的特长压一压。我曾看到一种现象,上司和下属具有同种性格优势,结果上司走入了与下属比拼的误区:你善于规划,我要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规划!这样做很不明智,自己给自己降格不说,还会造成紧张关系。我现在那位团队高手离开了,那团队活动就得自己亲自来抓了。这个时候,就得激活蛰伏于大脑皮层深处的C区特长,弥补手下离开的空白了。
不管是与下属磨合,还是顺应环境自我调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性格元素来周转。左右脑的优势,传统上认为男性优势在左半脑的AB区:理性善决策;女性优势则在右半脑的CD区:感性善理解。其实,我觉得有点女性性格特征的男性和有男性性格特征的女性都是很有魅力的人。强悍而不失细腻,这样的男人有着坚强男人所没有的亲和力;善解人意而又头脑清醒,这样的女人必定因其独立精神而令人刮目相看。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强人,往往都有这类交叉优势。
我在做《全脑优势》里的测试时,发现自己现阶段完全停在“女性特征区”,看来正处在走向融合的摸索阶段。问题是,走得出去,还要走得回来。否则,就会出现个性标识危机了(Identity Crisis)。这,将是下一步找回自我的本色回归了,所谓的王者归来。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