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途径与应对之策



  此外,欧盟惯用的通过高规格安全与技术标准构筑贸易壁垒的手段近期也有运用。2010年11月,欧盟成员国通过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通报系统发布的危险产品通报共159项,中国产品继续位列首位,为71项,占本月通报总量的44.7%。这种信息通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商品的对欧出口。从2011年7月20日起,全新的《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开始实施,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玩具法规”,不仅在玩具的物理与化学属性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首次要求禁用致癌、致基因突变物质等。

  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欧债危机通过贸易途径主要影响了中国哪些商品和地区。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年这三大类商品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5%,这些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9.1%、41.7%和69.9%的份额。考虑到这些商品可替代性比较强,价格弹性比较大,所以经济波动对这些产品影响最大。所以,这些商品的生产商和贸易商尤其要做好准备,以便应对危机的不断升级。事实上,上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在中国也相对集中,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而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重债国又是此类商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这种内在关联使得相关中国企业的风险系数大为提高。所以,这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动向。

  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的金融途径

  金融途径也是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具体讲,欧债危机主要通过引发欧元资产贬值、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和直接投资下降3个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第一,欧债危机造成的潜在主权债务违约、上市企业市值缩水、欧元贬值等问题会给中国持有的欧元资产带来贬值风险。不过,据新华网10月3日相关报道,目前中国基本未持有希腊国债,持有的意大利国债占意大利国债总量也仅4%,规模较小,预期损失微乎其微。同时,商业银行持有欧元资产比例极小,而且多以贷款类资产为主,风险敞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见中短期这方面的金融风险有限。目前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所持巨额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欧元储备,欧元近期的大幅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必将会出现账面亏损。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1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由于总量巨大,即使中国持有的欧元储备比重不高,也会给中国带来不小的损失。

  第二,欧债危机刺激下的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动,加上欧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倾向,会给中国造成“热钱”流入的风险,进一步加重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欧洲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避险与升值目的驱动大量游资可能转向相对安全的中国市场;加上欧盟为应对债务危机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比如,近期欧洲央行开始讨论降息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会在短期内面临大规模国际资本的流入,“热钱”流入压力倍增。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在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项目顺差为847亿美元,同比增长40.9%。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金融项目顺差601亿美元,到2011年第四季度就大幅升至1177亿美元。2010年全年金融项目累计顺差2214亿美元,而这一数据,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433亿美元和1769亿美元。这表明,近两年来,国际资本净流入压力巨大,这其中的短期流动资本即所谓“热钱”的进入令人堪忧。同时,据《上海证券报》5月26日的报道,欧债危机扩散,使得在欧洲投资的华人、华侨经营惨淡甚至亏损,不少人已开始撤离欧洲,回国投资。这些所谓“土热钱”(海外华人与华侨掌握的短期流动资本)通过内地社会网络、地下钱庄等形式,将资本注入内地市场短期套利,也会加剧上述风险。
  “热钱”的注入,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一方面会冲击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也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考虑到通胀的危害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热钱流入的风险才是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挑战。

  第三,对中国而言,欧债危机会导致来自欧洲的直接投资下降。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0年,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688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5.89亿美元,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位居第三位。其中,截至到2010年3月,希腊在华累计投资8556万美元;截至到2009年底,葡萄牙对华累计投资1.5万亿美元;截至到2010年底,西班牙累计对华投资20.16亿美元。但考虑到中国仅在2010年度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就高达1057.35亿美元,且中国吸引的直接投资绝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或地区(80%以上),遭受欧债危机影响的南欧国家,甚至整个欧盟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实际影响有限。但需要承认的是,在此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欧元贬值、欧洲市场流动性紧缩以及整体经济不景气,未来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将面临较大困难,这将会对中国吸引外资总体形势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的非接触性传导途径

  除了贸易和金融这两个基本途径之外,事实上欧债危机还通过非接触性传导的途径影响中国经济。具体说就是,欧债危机通过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引发“羊群效应”(亦称从众效应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投资者的决策受到市场集体决策的影响,使投资者出现从众行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以2011年8月份为例,根据德国研究机构Sentix 8月8日公布的数据,欧元区17国8月投资者信心指数从7月的5.3降至-13.5,创有纪录以来的最大降幅,主要原因是欧洲债务问题、政府政策行动乏力、美国上调债限的争论,这些都令投资者信心大幅削弱,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同时,中国投资者信心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海富兰克林基金9月13日推出的8月份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2.82,环比下降8.27%。28.82%的投资者对中国未来6个月的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较上月增加1倍多。可见,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外部市场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与欧洲的投资者一样,中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预期趋于悲观,投资者信心持续走弱。

  投资者信心相互影响更直接的证据是,全球主要股市在8月份普遍下跌。在这个月份,从最低点、收盘两个指标看,上证指数均创今年以来的新低。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股市基本是一直走低,市场做空情绪高涨。这充分显示了在欧债危机不断扩散、全球弥散悲观情绪的影响下,中国投资者信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股市的持续下跌会加剧投资者担忧,在造成企业市值缩水、融资困难的同时,也会挤压个人消费增长,并给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较大压力。

  此外,在国际社会债务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国内政府背景债券的发行与流通也受到影响。7月以来,以地方政府为信用主体的城投债发行遇冷,多只城投债更是在二级市场上遭到了恐慌性抛售。7月21日,铁道部发行的200亿元一年期短期融资券出现了罕见的流标现象;铁道部今年发行的前四期超短融资券利率也是不断提升,8月8日发行的第四期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55%。当然,城投债问题与铁道部门融资压力增大,原因都是多样的;但不能否认受欧债危机蔓延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等因素影响,近期市场对于对地方政府债务与铁路债券风险的担忧情绪不断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债危机通过心理效应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选择。

  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不断蔓延升级的欧债危机,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政府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从而优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节省汇兑与交易成本;多部门协作加强外汇交易监管,并继续完善对于股市和楼市管控措施以防范“热钱”过量流入;扩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更大限度地释放内需以降低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的引导与管理,合理控制其债务规模,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领域的对话与谈判,并帮助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反倾销诉讼。

  就企业而言,可以朝以下几个方向努力:在出口货物时,争取采用美元或人民币结算,并尽早收回货款,并同时考虑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防范风险;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既要盯紧欧美市场,也要积极关注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通过积极研发和努力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争取树立自我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变危机为契机,利用某些欧洲国家趋于宽松的投资政策,积极参与海外并购重组,利用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