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中国企业成本调查

料成本,加上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土地成本、资本成本的上升,企业的成本,注定划出一条倒抛物线——上升是并不美丽却唯一的走势。

  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却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道德、法律风险,因此不得不在灰暗的潜规则中行走。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不断强调我们的油价不高、税负不高、地价不高……一切都还有上涨的空间。企业主则因为走在灰暗的潜规则路上,只有默默承受——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驱民入渊的后果。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富人逃到海外,大量的企业短视地“捞一票就走”挣眼前的钱,更多的企业没有了道德的约束……

  这,仅仅是因为大家都无奈地被逼向了高成本的深渊边缘。

  企业经营硬性成本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势所趋,我们唯有通过软性的企业管控,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的软性管控

  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失败,从来就不是方法的失败,而是观念的失败。寻找企业内部物理范围内的降本节耗之道,既是立足行业竞争的应势之举,也是回归市场经济竞争本质的正向通道。

  ■麦考林:让B2C更轻薄

  麦考林的核心产品是自有服装品牌。为此,其牢牢抓住产业链上具有高附加值的端口:研发和销售,至于其他生产环节,一律外包给全国数百家代工厂。如此一来,麦考林在研发设计上的成本压力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买手环节。

  麦考林把毛利控制在10%左右——对于快消品行业而言,毛利高了流通快不起来,低了企业又活不下来,10%刚刚好。那么,在此过程中麦考林又是如何确保价格优势的呢?

  首先其会选择那些专门做外贸的代工厂合作。而为了寻觅到性价比更高的代工厂,麦考林的总监们通常每个月都会出差到一些偏远地区或者越南等地,毕竟那里的人工成本更低。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外贸工厂普遍前景堪忧,谈判中麦考林的地位更显强势。

  除了低成本工厂,麦考林三大渠道中的网络和邮购渠道,还省去了零售业的中间成本。而那些百货店渠道的服饰品牌,需要承担租金、销售分成、代理商提成等一系列成本。

  2006年,麦考林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实体直营店,正式进军多渠道零售行业。为了降低实体店的运营成本,麦考林的多数门店选择在了Shoppingmall里。一来Shoppingmall的租金相对固定,二来其不会像百货商场那样雁过拔毛,甚至胁迫品牌商打折促销等。

  另一独特之处在于,麦考林与Shoppingmall们谈判,底线是坚持自主收银,不接受商场统一收银。因为若由商场统一收银,货款到品牌商处会有2~3个月的账期。给工厂的付款速度快了,工厂回报给麦考林的报价也更低,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美的:内部改造的正向通道

  近年来,美的在空调领域单挑格力,在微波炉战场狙击格兰仕,在洗衣机战线又依托小天鹅、荣事达平台牵制海尔,显示了其内部资源整合的效益。

  美的的事业部制运作了多年,事业部采用分权制管理,拥有绝对经营权,但绝对权力往往造成职业经理人的急功近利。慢慢的,拥有13万员工的美的各大事业部之间已很难沟通。

  比如,参加一次广交会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光协调就要开十几二十次的会议。几乎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亚文化,两个二级集团之间甚至难以进行人员的互换。更极端的现象出现在终端,为了让一家实力雄厚的经销商100%为自己服务,一些事业部甚至会要求对方不再经销美的其他产品。

  2008年起,美的以制冷家电集团为试点酝酿空冰洗三大事业部整合。

  整合效果立竿见影。比如销售中仓库资源共享,空调和冰箱、洗衣机可以联合搞促销;在物流环节,一台配送车以前可能只装十多台冰箱,现在可以附带配送空调等,成本大大节约。

  ■英利:全产业链成本绝杀

  国内有400多家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英利是唯一拥有从硅料、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光伏系统应用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2008年时,全球有4家企业可以完成从铸锭到切片、电池组件一条龙生产,但都无法进行硅原料生产。可现在英利在上游扩展到硅料生产,下游扩展到光伏发电站系统集成建设。

  2009年以前,国内光伏企业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硅料成本,硅料成本占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的70%。2009年,国内硅料市场价格从300美元公斤降低到了50~60美元/公斤,硅料占光伏组件生产成本降低到了30%。

  2007年9月,英利着手自建硅料厂,“六九硅业”项目正式启动。2010年8月5日,英利投资建设的六九硅业正式投产,该项目一期高纯度硅年产能为3000吨。由于六九硅业进入量产阶段,带动英利垂直一体化经营战略再进一步。而这也是英利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最重要砝码。

  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英利集团毛利率达33.5%。

  这正是足以让英利骄傲的地方:“这个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大幅度地压缩生产成本,在销售价格大体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毛利率最高,别人谁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反思:隐性成本还有多大?

  经济学成本与会计学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数据计算得出来的,叫做会计成本。而在经济学所涵盖的成本,显然要广泛许多。在经济学意义上,一个企业身上所负担的成本,远远不止企业花了多少钱,交了多少税这样简单,其中甚至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成本,比如,社会效益。

  不错,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在持续增长的GDP背后,很少有人真正去计算过我们到底花费了多大的社会成本——

  我们已经习惯了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丰厚利润,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我们已经习惯了垄断行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忽视了公平与效率;我们已经习惯了廉价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成本,却不愿去想这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了小富即安得过且过,却不肯忍痛去选择一次又一次提升自己的机遇……

  急剧的资源消耗、丧失的种种机遇,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如果把这些都算上,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投资回报率,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我们赚得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多。

  而如今,当各种问题充分暴露,各种冲突越来越激烈,我们已经没法再回避这样的成本。于是,我们不得不刮骨疗伤、负重转型。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提高始终是一种大趋势。不过我们的前途,也并非就是一片黯淡。不论商业环境如何,不论企业压力多大,我们依然要发挥自己的韧性。因为作为普通的创业者,最初、最稳定的财富来源,还是来自于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而我们的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企业来解决就业、投资与消费,从而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找到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延长企业的生命,等待下一个利润周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