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保值的思考
对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保值的思考
郝 倩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市场因素会不断变化,甚至发生剧烈波动,由此就会发生规避风险的需求,这就要求避险工具的不断创新,套期保值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一、关于套期保值的概念和分类
(一)相关概念
1.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套期保值主要涉及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关系三个要素。
2.套期保值会计是将具有套期关系的两项交易合并处理的一种特殊会计,它允许经济实体同时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的损失或利得,而不必如通常的会计处理要求确认为两项交易并分开进行会计处理。对套期会计方法,《套期保值》准则并没有明确的正面定义。要深入了解套期会计的含义,必须首先了解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的定义。
3.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工具(只有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的情况下非衍生工具才能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4.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变动或未来现金流变动风险影响的资产、负债、确定承诺或预期未来交易。
(二)套期保值的分类
根据套期保值类型的不同,按照《套期保值》准则的规定,套期保值可以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1.公允价值套期,是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发行方和持有方对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固定利率债务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套期,或对以企业的报告货币表示的以固定价格买卖资产的确定承诺进行的套期,都属于公允价值套期。
2.现金流量套期,是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例如,企业预期半年后有一笔50万美元的外汇支出,为了规避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可以签订一份远期美元买入合同,在半年后以约定好的汇率用人民币兑换50万美元,以此锁定半年后人民币支出的现金流出数额,从而实现对预期未来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
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是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原理同现金流量套期类似,可以视为对境外投资预期流入的投资回报进行套期保值,其会计处理方法也同现金流量套期基本一致。
二、套期会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及有效性评估
(一)套期会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由于套期会计有别于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套期保值》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运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
1.在套期开始时,对套期关系有正式的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
2.该套期预期高度有效,且符合企业最初为该套期关系所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对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预期交易应当很可能发生,且必须使企业面临最终将影响损益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
4.套期有效性能够可靠地计量;
5.企业应持续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保套期在被指定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套期准则要求企业在选择采用套期会计时必须在管理上对套期保值业务有比较完整的管理方法,包括准备风险管理的书面文件和使用确保套期有效性的方法。只有满足相关条件后,企业才可以用套期会计的方法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并在套期过程中出现不满足条件的情形时终止采用套期会计。但同时应该看到,套期会计要求的条件是具有完整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在开展套期业务时应该具备的,套期会计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企业套期业务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套期有效性的评估
运用套期会计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套期有效性的评估。所谓套期有效性,是指通过套期工具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能够抵消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套期是否有效是评价采用套期会计的重要条件,若套期关系的套期有效性在套期期间的某一时段达不到套期认定标准,则应当停止对该套期关系实施套期会计核算。套期会计准则需要对套期有效性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套期有效性的确认和评价。
1.套期有效性的确认
确认套期高度有效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套期开始及以后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消套期指定期间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二是套期的实际抵消结果在80%至125%的范围内。
2.套期有效性的评价
企业至少应当在编制中期或年度财务报告时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利率风险进行套期的,企业可以通过编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到期时间表,标明每期的利率净风险,据此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常见的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要条款比较法、比率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
套期是否完全有效、部分有效或完全无效,必须把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关联起来,必须对套期关系的持续进行有效监测,从而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在套期关系存续期内该套期关系高度有效。
三、套期保值的会计核算
(一)套期保值的会计核算
在满足了套期会计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运用套期会计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套期会计根据套期类型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内容见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套期会计将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关于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在套期完全有效的情况下,被套期风险引起的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被套期项目完全抵销,企业当期损益不受被套期风险的影响,会计计量更真实地反映了套期保值的经营情况。
就现金流量套期会计而言,由于套期对象一般为预期交易,该交易根据准则不应该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现金流量套期会计将套期工具的价值变动记入权益,直到预期交易发生时方可转入损益,因此,企业的当期损益不受以持有的套期工具和尚未发生的预期交易的影响。
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会计处理与现金流量套期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二)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及说明
对于套期会计,企业可以根据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直接采用有关科目;如果套期业务量较大,也可以采用专门的会计科目。举例如下:
“套期工具”科目用以记录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按照套期工具的不同,可设置“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明细科目,也可以按照交易对手细分。
“套期工具价值变动”科目用以核算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设置“权益”、“损益”两个明细科目。期末,套期工具价值变动(损益)余额转入“本年利得”科目,套期工具价值变动(权益)作为资本公积的子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
“被套期项目——衍生工具”科目用以核算确定承诺和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两类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
“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科目用以核算期末按照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价值变动,设置“权益”和“损益”两个明细科目。
如果被套期项目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则不使用本科目。对确定承诺外汇风险的套期,企业可选择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
四、执行套期保值对企业的影响
参与套期交易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套期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并定期获得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2.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本公司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适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3.企业应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此部门的职责必须明确,与承担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保持相对的独立,并且具备履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4.企业应当制定适用于套期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应与企业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与其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在开展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企业应充分识别和评估其中包含的市场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和风险管理程序,并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的批准。
5.套期市场风险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分工明确、职能分离。市场风险管理职能与套期交易职能保持相对独立;交易部门的前台与后台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应独立审查和评价套期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