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视内部控制的环境、财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以及效果评价。具体而言,一些医疗卫生系统在以下几个业务环节存在内部控制不规范的现象:
(1)医疗费用审核环节内部控制不规范。由于参保人员覆盖范围的扩大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增加,实现专人审核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合规性已经困难,复核制约环节形同“纸上谈兵”。
(2)缺乏规范内部控制系统的条件。目前各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一般为科级单位,负责全市参保职工的缴费、增减变化、网络系统维护、IC卡制发及挂失毁损、个人账户查询、医疗费用审核、结算、报销等业务,规模小,人员少,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很难形成规范的内部控制系统。
3.缺乏适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在有的医疗系统里,虽然已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许多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缺失。
三、健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医疗卫生系统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强系统经营管理工作的可控性。在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更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医疗卫生系统在安全、有序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方面,尽快建立起符合医疗卫生系统实际、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人员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并在具体行动中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岗位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建立业务的常规性授权和办理例外业务的特别授权体系
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审批层次、授权审批程序和授权审批责任,形成责任明确、有权有责的管理控制体系。医疗卫生系统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3.加强过程风险控制
一是控制业务活动中的运行风险。(1)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着重规范参保登记、缴费申报与核定、账户管理、医疗费用结算、基金财务、稽核监督等环节的操作流程。(2)建立业务审核制度。办理医疗保险各项业务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是控制管理活动中人事政策风险。具体内控措施包括:完善内部环境,通过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建设使职工对系统产生认同感并做到协作团结,编制、补充整合现有人事制度;加强风险评估,对人事活动中存在的人事变动风险予以重视,加强识别和分析;采取多种控制活动,如培训讲座、职务轮岗、绩效考评、岗位评价标准等;加强信息与沟通,通过职代会商定重大人事制度、编制发放员工手册、在办公内网上刊登培训信息等方式帮助员工参与制定和熟悉卫生机构人事政策;加强内部监督,包括工作检查、与员工交流、重要岗位人员离职审查等。
三是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现金风险。目前已经编制完成财务部工作制度与财务部控制制度。例如,为避免收费人员下班前过多现金压库,产生挪用和遗失风险,规定每位收费人员必须在当日银行解款前上缴所有现金收入;对退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欺骗风险,规定要求每张退款发票必须有医生、患者和两位收费人员签字,并附退方等原始单据;对核算室的现金风险,除职务分离控制外,还有加强教育培训、授权控制等措施。
4.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程序
每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每个员工都要了解医疗系统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以及进行迅速的信息反馈。完善的信息系统使系统内部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随时获取和交换控制活动中的信息。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收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统一管理,以全面评估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全面、准确、及时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会计、管理信息,使管理者了解系统运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