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拨开财会人才过剩迷雾-透视当前会计教育

国内人才市场财会人才供求一头冷一头热
  近日,北京劳动力市场披露:财会类人才大量过剩,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中心的有关人士,试图进一步了解今年全国会计人才的供求状况,虽然没有获得针对会计分行业的统计结果,但从提供的各省人才供求数据样本中可以看出:会计人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港台地区和其他国家引进。相关数据显示:众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沉淀在人才市场的人才库中形成一个存量最大的群体,难道会计人才真的过剩到了这个程度吗?

  小林是北京一所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读的是会计学专业,然而在毕业后近5个月的时间里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无奈只能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文职工作。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同学。由于很难找到对口的职位,一大半都被迫“改行”去从事文员、业务员。另一位毕业生王某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加入“考研大军”。他的理由是,本科毕业生找工作最难:单单找个记账的活儿,还不如中专生,况且薪水又不高;想找个薪水高、能进入管理层的工作,学历学位又有些欠缺,我还是继续学习,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吧。他们的就业状况和心态是财会类大学生的一个缩影。

  无校不财经、无校不会计,会计教育盲目扩张

  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财经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类院校、电大、自考大、夜大、函大都在办会计专业,可谓有条件的在办,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据报道,某师范大学为了创办会计系,找了几个数学老师去学习培训会计知识,“转型”成为会计教师。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体系。所谓多类型是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等教育类型;所谓多层次是指学历教育中的不同层次,由低到高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所谓多元化是指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如全日制学校、函授学校、成人学校、自学考试等。通过学历教育,每年约能培养出30万—40万个具有各层次学历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人员每年净增30万,的确是令人瞠目的数字。据教育部教育计划司的资料,现在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会计专业。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社会对会计职位需求的大幅萎缩。在各地人才市场,往往一个会计招聘名额就会有几十名毕业生来应聘和竞争。

  会计人才职位的竞争致使普通财会类人才的薪酬水平“低迷”。据了解,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职位时,开出的月薪一般不超过1800元。而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会计专业大学生,薪酬水平一般只有800元—1500元。在一家民营企业当会计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工作4年多时间了,但月薪仍只有2200元。然而,这个数字比整个会计行业里普通会计的薪酬水平,竟然“已经算是不低了”。

  从业经历———难以逾越的屏障

  记者在北京的各个招聘会场中采访时,发现超过90%的招聘单位把没有经验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所有公司的会计招聘条件是:至少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要求具有中级职称。一家大型企业的招聘人员对扮成应聘者的记者态度十分“坚决”:“我们公司需要的是马上能独当一面的会计,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是不予考虑的。”他甚至对记者表示,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两年多了,从未见公司招过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弱项———“实务操作经验”缺乏,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实习过少。“前几年,深圳、大连、杭州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接纳过不少学生实习,后来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实习单位必须给予学生一定金额的实习工资,从此这些单位接收的实习生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些企业,本来答应学生去实习,但只提供给学生空白的账簿和原始凭证,并表示账簿是商业秘密,不能提供给学生。”有关人士称。

  一位高校老师表示:不能到企业去实习的学生只能在学校实习,而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每个学生一天只有1.33元。学校实验室的条件也有限,与企业的会计实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会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会计学毕业生就业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但现在的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又比较缺乏。因此,会计教育改革离不开会计职业界的参与。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并不密切。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刘永泽教授认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应该认真考虑如何调整教学、合理利用高校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他认为,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应该实行多种教学形式并行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的比例,并且在平常教学中注重练习的实际效用,开通网上模拟实验室,把企业的真实案例全部搬到网上,供学生练习。这些都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博士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大学生的素质都很好,但他们还在成长期,这时,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很多就是来自企业和社会各界。而现在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没有应有的实践经验,不能指望这种没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来。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把那些既能说又能做的人,如政府官员、创业成功人士等请进来做兼职教师,这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最需要的。

  企业应担负的责任

  学生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对于苛求工作经验的现象,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陈建明认为,实习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致命弱点。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一进企业就是“熟手”,这很不切实际,用人单位本来就有义务为新员工提供培训。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不应急功近利。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高瞻远瞩的,要用一个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才战略。企业正常的人才结构就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型,大学生有自身的优点,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很大,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企业要认识到大学生本身的发展潜力,建设有潜力的人才梯队。

  同时,企业应该把培养大学毕业生和接受大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只有保证不断有新鲜的血液供应,才能保持发展。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明辉认为,很多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实践经验时说,自己做过家教、推销员、市场调查之类的工作,可这都是与本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毫无意义的实践活动。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在于:实习单位很难找。

  “我在教学第一线,能很真实地感受到现在大学生想找到专业对口的锻炼机会确实很难。因为现在的很多企业落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招聘的时候要求应征者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吝啬给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主要原因是企业不希望承担这部分的培养成本。”

  培养人才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和企业界的责任。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实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教育,就是要实行教育与经济的互动,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有一段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很多企业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的。企业要选人、用人,但不能一股脑儿地把培养人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应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这样才能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对此,刘明辉建议,政府可以就此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法规,比如说根据企业的能力,规定其每年必须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锻炼。对于接纳实习生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这样就能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能力培训网络。

  大学生要苦练内功摆正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把自己锻炼成实用型人才。首先就是要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主要是要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原始资料,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要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投资、资金分配、资金运营的能力等。这样的实用型人才是当前会计界乃至全社会最急需的。

  陈建明介绍说,天健每年都要招聘几十名大学生,作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三句话:一是专业好,二是人品好,三是心态好。先说这专业好,打好基础,学好专业知识这还不够,要培养学习能力,懂得融会贯通,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人品好,我一向认为职业道德的水准与专业素质同样重要,脚踏实地做事情的人最受欢迎,大学生们切忌眼高手低、心情浮躁。第三就是心态好。大学生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既应有长远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志存高远,又能踏实地从头做起。

  同时行内人士建议,在通过多参加实践增强自身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年轻会计人才要为自己的职业加分,考取注册会计师以及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的证书,是解决找工作难,通向高薪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