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会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高级会计实务》答疑
1.第4页倒数第6行“自然环境因素”是否应为“文化因素”?考试大纲第2页第7行说的是“文化因素”。
解答:辅导教材的“自然环境因素”是正确的。考试大纲中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包含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
2.第8页图1-4下方“3.经营环境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竞争性定位、消费者...”;而大纲第2页第11行“经营环境分析包括市场分析和竞争地位分析和消费者消费状况分析...”。二者应如何理解?
解答:辅导教材与大纲关于这个问题的表述实质是一致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地位分析包含对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性定位分析。
3.第73页第13行“第一年现金净流量=销售现金流入-税金+折旧+……”,这里的“折旧”为什么不是“折旧×税率”?
解答:折旧的税收影响已在税金中反映。此处是辅导教材第72页第4行公式(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所得税+折旧)的具体应用。利息费用在资本成本中已经考虑,因此需要将税后利息费用加回。
4.第356页[例7-9]第4行“初始确认该贷款时确定的实际利率为10.53%”是否有误?按照题目中的条件计算,应该为10.2%。
解答:计算过程如下:
5000/(1+r)5+500/(1+r)+ 500/(1+r)2+ 500/(1+r)3+ 500/(1+r)4 +500/(1+r)5=4 900,由此推算,实际利率r=10.53%
5.第365页[例7-12]为何不做[例7-11]的分录“借:资本公积10,贷:投资收益10”?题中的“衍生工具借方余额10万元”最终应如何结转?
解答:[例7-12]只是沿用了[例7-11]有关债券的基本资料,是独立于[例7-11]的另一个例题.因此,[例7-12]不会出现[例7-11]的分录“借:资本公积10,贷:投资收益10”及衍生工具借方余额10万元。
6.第365页[例7-12]题干“假定行权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300万元”中的“300万元”若改为“4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应如何确认与计量?题干中的“同时签订了一项看涨期权合约”,若改为“丙公司向甲公司购买了一项看跌期权(该期权的公允价值也是1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应如何确认与计量?
解答:应当根据甲公司在到期时或到期前行权的可能性来判断,如果行权的可能性极小,则甲公司在转让日应当终止确认该债券;如果极可能行权,在转让日不应当终止确认该债券。
7.第63页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中年限“n”如何得到? 请列示“例2-1中项目A的ROI=37.5%”的具体计算过程。
解答:公式中的“n”就是项目的寿命期,项目A的ROI应为32.5%,而不是37.5%。具体计算过程是:
(500+400+300+100)/4=325
325/1 000 ×100%=32.5%
8.第72页倒数第1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包含了企业所有的成本费用”是否应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包含了除利息费用外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解答:应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包含了除利息费用外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9.第73页第19行“第五年的现金净流量”计算结果是不是把减出售固定资产税收计算为加了?
解答:是的。计算公式虽然未错,但实际计算时,确实将减出售固定资产税收计算为加出售固定资产税收了,即应将“13 460 000(元)”改为“12 960 000(元)”。
10.第76页第9-10行“不升反降”是否应为“不降反升”?
解答:应为“不降反升”。
11.第186页第7行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公式是否应为“员工流失率=员工流失人数/平均员工人数”?
解答:应为:
12.第407页倒数第3段“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发生的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为进行合并而发生会计审计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咨询费用等,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问题一的回答是“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请问以哪个为准?
解答:以《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为准。
13.第412页第2段“(五)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发布前的内容编写的,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问题三进行了新解释。请问以哪个为准?
解答:以《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为准。
14.第412页第6行“投资企业在持有被投资企业的部分股权后,通过增加持股比例……达到企业合并时点应确认的商誉(或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为每一单项交易中应确认的商誉之和”为旧规定。2010年之后准则对此进行了修订,“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有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购买日的原投资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商誉=以新规则确定的合并成本-购买日合并方在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的份额”。若采用最新的准则,则此处对应例题计算的商誉也存在问题。请问应如何理解?
解答:应为“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有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购买日的原投资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商誉=以新规则确定的合并成本-购买日合并方在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的份额”。
1.第73页第13至14行“第一年现金净流量”中“营运资本增量”应如何计算得到?其中第16行“1760 000”应如何计算得到?
解答:营运资本的增量=下年营运资本-上年营运资本。根据例题假设,营运资本为(下一年)销售收入的5%,即3510×5%≈176(万元)。
2.第178页表3-27的原始标准用量SQ为何是110 000,而不是表3-26的10×10 000=100 000?
解答:标准用量是实际产量的标准用量,而不是预算产量的标准用量。
3.第382页第22行[例7-19]第一笔会计分录与后面分录口径不一致,是否少乘了100吨?
解答:是少乘了100吨。
4.第395页表7-9的第2行第2列“(100-8-8)×1 000×6×1/2 ”中 为什么除以2而不是除以3?
解答:正如第395页第5段所述,因为第一年年末公司将其预计等待期调整为2年,因此上述计算除以2而不是3。
5.第455页[例8-19]“固定资产折旧对损益的影响是2.5万元”应如何理解?900万元/10年,每年折旧额是90万元,然后再除以12个月,每个月折旧额是7.5万元。2007年11月购入,从12月开始计提折旧,影响2007年损益的金额为7.5万元。请给予解释。
解答: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其折旧对损益影响的折旧基础应当是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300万元(=900-600),而不能直接是900万元,因此对损益的影响是2.5万元,而不是7.5万元。
第456页[例8-20]同理。
1.第28行净现值1227万元是否有误?表2-14和表2-15是否有误? 请列示与之相关勘误。
解答:第73页第23行 “13 460 000(元)”应为“12 960 000(元)”,则第28行净现值不等于1227万元,表2-14和表2-15均应作相应修改,图2-10也应作相应修改。具体如下:
第73页第18行
第三步:计算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
第五年现金净流量=年度现金净流入+项目终止后收回现金-项目终止后支出现金=年度现金净流入+出售固定资产收入+收回净营运资本-出售固定资产税收=555+600+166-(600-500)×25%=1 296(万元)
第四步:计算项目净现值或内含报酬率等指标
将各年度现金净流量按照预定贴现率折现后,其折现后的差额即为该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假定贴现率为10%,计算结果如表2-14所示。
净现值=-1 150×1+308×0.909+434×0.826+644×0.751+613×0.683+1 296×0.621=-1 150+280+358+484+419+805=1 196(万元)
表2-14 单位:万元
表2-15
1.第67页第15行“约当年金法”是用“初始投资额”除以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得到PMT,是否应为“净现值”除以年金现值系数?
解答:以“初始投资额”除以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得到PMT,则PMT较小的方案为较优的方案;以“净现值”除以年金现值系数得到PMT,则PMT较大的方案为较优的方案。故两种方法均可。
2.第401页第一段说明取得的企业不构成业务的不属于企业合并,与416页倒数第1至3行的内容是否存在不一致?
解答:不存在。两者均是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的规定,其中后者是针对特殊情况所做的具体规定。
3.第352至353页【例7-7】(5)20×7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并结转在建工程是否应补加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7 755,贷:在建工程7 755”?(7)20×8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利息“借:固定资产879.13,贷:在建工程879.3”,此分录是否重复?
解答:是的。
4.第424页第9行初始投资成本为28 600万元。根据同一控制下合并方以支付现金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是否应为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32 000万元×80%= 25 600万元?
解答:初始投资成本应为25 600万元。
5.第447至448页【例8-14】期末存货“2 500”万元是否应为“3 500”万元(期初存货2 000万元+本期购进存货6 000万元-本期销货成本4 500万元)?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是否为“1 050”万元(3 500×30%)?“(3)抵消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会计分录是否应为:“借:营业成本1 050,贷:存货1 050”?以上数据若改变后是否应同时调整合并工作底稿中相对应的数据?
解答:期末存货应为“3 500”万元(期初存货2 000万元+本期购进存货6 000万元-本期销货成本4 500万元);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为“1 050”万元(3 500×30%);抵消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会计分录应为:借记营业成本“1 050”万元,贷记存货“1 050”万元;同时调整合并工作底稿中对应数据。
6.第482页【例8-41】第3行“20×7年6月30日”是否应为“2×12年6月30日”?
解答:应为“2×1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