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精细化财务管理探索推进全成本核算管理
医院探索财务管理精细化,推进全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
由于多种原因,我院内部经济核算精细化管理尚未展开,具体表现为投入较高、产出较低,重视经济收入、忽略了成本支出,对科室、项目和病种等成本无准确计量,收益率等指标尚未纳入绩效管理。这种具有计划经济烙印的医院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严酷的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严重影响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医院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院的营运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因此,实行全成本核算是我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则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全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实施全成本核算是贯彻落实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医院竞争力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包括进一步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实行单病种限价、控制药品加成等,医院收入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对医院的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以便优化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结构,为医院的有效运行提供重要的依据,提高医院经营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全成本核算是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关键措施。通过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每位职工都清楚全成本核算对象,医院各类人员成本意识将会明显增强,同时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行使自主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适应、开拓医疗服务市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改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这种内在激励机制对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体现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促使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有效施行。
(三)实施全成本核算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持续改进,促进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我院刚刚迈入三级甲等医院行列,且尚处于发展上升初期阶段的医院而言,医院通过实施全成本核算,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促进医院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达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的。
二、成本核算与全成本核算的不同之处
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室的奖金核算,以责任成本为主要核算内容来控制考评科室的成本耗费,是一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不能完全反映科室真实的运营状况。
全成本核算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与科室核算相比,全成本核算实现了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的并轨,使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结果保持一致,核算结果反映了科室真实的盈亏状况,医院财务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通过全成本核算全面控制成本,并从成本和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设定科室的盈亏平衡点,降低药品收入比例,降低消耗,才能提高每位职工绩效收入和医院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实施全成本核算的效果作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全成本核算,能够客观反映医院各种成本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充分显示各核算单位的成本来源与构成情况,为医院进行资源配置与使用提供相应的量化数据支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改变了过去在经营管理中忽视投入与产出关系,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更新观念、增强节约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人人关心成本支出,人人养成节约意识,从身边节约水电气等点滴事做起,树立医院、科室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理念,从而避免无成本意识的争设备、争人员、争空间的“三争”现象。
(二)提高医疗质量
实施全成本核算,将会有效增强医院每位职工谋生存、求发展的意识,上至院领导、科室主任,下至医生、护士,乃至护工,都将关注成本,降低消耗,医院材料支出、消耗性支出的合理性将会明显提高;开展新技术或引进新项目时,更加重视技术评估,既考虑社会效果又考虑成本效应,积极采用技术适宜、成本低、效益好的诊疗项目。因此,可以激励医院职工专研业务技术,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业务能力,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实现科学化管理
医院通过实施全成本核算,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密切注意对医院成本的全程控制,紧紧抓住事先控制(成本预算、决策、规划)、事中控制(各项成本的控制)和事后控制(成本核算、评价、反馈)等环节,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医院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逐步实现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管理目标。
(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实施全成本核算,可使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准确、真实,对应关系清晰,形成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医院资产运营最终结果的闭合系统,提升信息建设对医院管理的导向作用。
总之,稳步推进我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将会极大提升医院精益化管理水平,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意识,有效改善职工绩效收入和医院发展储备,为实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持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